西夏陵: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西夏陵: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西夏陵的成功申遗不仅填补了中国西北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特殊历史。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这一考古遗址群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西夏陵: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西夏陵作为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皇家陵园,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公元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在银川建立西夏王朝,与两宋、辽、金并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又一个强大政权。西夏陵背靠贺兰山、面向九曲黄河,雄浑壮观,包括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一处北端大型建筑基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这一宏伟的陵园建筑群不仅体现了西夏王朝的宏伟气象,更是多种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
西夏陵在建造风格上,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同时又融入了党项民族的原有文化特征,反映了中国11-13世纪多种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正如考古学家所指出的,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营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审议西夏陵时特别指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既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了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这一评价准确概括了西夏陵的多元文化属性及其在世界遗产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据统计,西夏陵遗址博物馆保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主要包括碑刻、石造像、建筑构件等。这些文物造型生动、纹饰别致,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党项民族特征。栩栩如生的鎏金铜牛、莹润光亮的绿琉璃鸱吻,体现了西夏与中原文明一脉相承的高超手工业技术;大量西夏文和汉文残碑,让人一窥西夏文字的复杂神秘与宋夏文化交流之深;石刻经幢、迦陵频伽、绿釉摩羯等建筑构件,则反映了西夏人的佛教信仰。这些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物质体系,生动展现了西夏社会的文化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西夏陵的多元文化特征并非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在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所言:"从西夏史研究来看,西夏既有自己的特点,又能充分显示中华文明多样性、包容性。考古发现的西夏、汉两种文字碑刻,体现了民族的深度融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也指出:"通过西夏陵的发掘和现存建筑可以看出,西夏对中原文化不是简单学习模仿,而是学习并创造性转化。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
在民族构成方面,西夏王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党项族外,西夏境内还生活着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各民族不同的生业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给西夏文化带来多元特征,而西夏陵正是这一多元文化格局的典型代表。正如学者所言:"党项族、汉族、回鹘族与吐蕃族等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共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西夏陵;而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亦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
多元叙事中的中华文明
通过对西夏陵这一最新世界文化遗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中国世界遗产的多元叙事体系。这一叙事体系通过不同类型的遗产地,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其成功申遗不仅丰富了中国世界遗产的内涵,也为世界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通过这一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不是单一的文明,而是在多民族互动、多种文化交融中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文明。这种多元一体的文明观,是理解中华文明历史和现实的重要视角,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未来的世界遗产保护和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秉持多元叙事的理念,关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互动和交融,探索中华文明的多元发展路径,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