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大学生征文/九曲黄河阵:从古老传说到现代庆典的演变
编者按:
非遗国潮,非遗传承与保护,迫切需要年轻力量的参与。欢迎大学生、各界文化青年加入我们的“中华非遗青年扶持计划”,如果您有“非遗”领域(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的文章请发送给我们,我们将在国家级媒体平台、公众号、新闻端刊发与宣传;如果您有非遗创意或者产品、非遗产业发展案例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发送给我们,我们将在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扶持。联系邮箱:83262379@163.com
记录乡土中国 | [白俊、陈雪、韩祎诺]探寻阳泉九曲黄河阵:从古老传说到现代庆典的演变
探寻阳泉九曲黄河阵:从古老传说到现代庆典的演变 白俊,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 陈雪,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 韩祎诺,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 一、引言 九曲黄河阵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山西省的阳泉市、吕梁市、晋中市等地流传。山西省阳泉市位于中国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九曲黄河阵作为阳泉市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不只是一个表演,更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见证,也是这片土地对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阳泉市九曲黄河阵民俗的实地调查,探讨了这一独特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活动形式以及传承。亲身体验九曲黄河阵,录制视频纪实资料,对这一民俗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九曲黄河阵不仅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同时,报告也对九曲黄河阵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二、九曲黄河阵的历史渊源 九曲黄河阵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兵法和战争策略。据史书记载,九曲黄河阵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由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所创。这个阵型的灵感来源于黄河的九曲十八弯,河道曲折蜿蜒,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人们就在这些弯道处设置了防御工事。九曲十八弯,象征着灵活多变,寓意着战争中的策略和智谋。在历史的长河中,九曲黄河阵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在社会的变迁中,不仅是一种战争策略,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战争和和平的独特理解。 黄河阵这一社火民俗活动,取材于《封神演义》中三宵娘娘摆九曲黄河阵助纣抗武王之事,是小说作品中的一个情节,因其布阵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后来,这种防御工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山西地区最有年味的年俗活动之一。“九曲黄河阵”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九宫八卦”布局,映照无尽苍穹,呈现人间九福。人们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敲击千百年来人们的希望,为新年祈福。 三、九曲黄河阵的文化内涵 在道教信仰中,数字九承载着深厚的神秘意涵,它象征着天、地、人、神、鬼、阴、阳、生、死等九大领域,体现了宇宙间的和谐统一。而黄河,这条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道家阐释,九曲黄河阵的设立,旨在崇敬太极图,展现宇宙间的阴阳平衡与万物生成之奥秘。此阵依据易理构建,以365根秆为节点,巧妙地连成乾、坤、艮、兑、震、离、坎、巽八宫,并在中心设立中宫,构成八卦套九宫的玄妙布局,象征着九个小太极图共同汇聚成一个大太极图,寓意着万物归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据现有史料显示,至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已有活动踪迹。进入唐代,李唐王朝更是将老子尊为祖先,并声称在多次与隋朝军队的战役中,都得到了天神的庇佑与守护。因此,唐朝历代皇帝均视道教为守护其家族统治的宗教,长期尊奉为国教。 因此,黄河阵被视为一种能够祈求天地神灵保佑、祈求丰收和平安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了一道不可多得的文化盛宴,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历史背景,不仅吸引了无数本地居民的目光,也使外地游客为之驻足,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乡土文化的桥梁。 四、九曲黄河阵的活动形式 在阳泉市,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村民们会自发组织起来,搭建起九曲黄河阵的框架。阵中设有九个万字灯阵,每个灯阵都有一盏主灯,代表着九个方位和九种力量。在阵中穿行,人们手持灯笼、火把等照明工具,按照特定的路线行进,祈求神灵的庇佑。此外,还有舞龙、舞狮、打鼓、击鼓等表演活动,营造出热烈而神秘的氛围。 “黄河阵”的阵式,多以方形者为广。扎阵时,选开阔的平地,用1.5米的木桩做标杆,依阵图所示,用火柱引孔,插在地上,顺序进行。再用细铁丝或麻绳将所插的木桩联接固定起来。阵内线路横竖各19行,行距1.5米,标杆总根数按全年天数计算,每行标杆19根,加之出入阵口4根或5根,即一日一根,常年是365根,如遇闰年,即为366根之数。木桩绑扎好后,再把糊有五色纸的油灯盏固定在木桩的顶端,完整的九曲黄河阵就制作完成了。扎好的阵图,外观呈方形,出口和入口各一个,阵内有多口和不畅通的阵道,俗称大阵套小阵,外阵套内阵。 当夜幕降临,糊有五色纸的小油灯点燃,远望景色奇幻;近观曲折回环,灯路如流,形如滔滔黄河之水蜿蜒奔腾而下之气势。游人在阵内如路线走对了,就能顺利找到出口;走错了,就会进入死通道,迂回反复,神志迷惑。现在的黄河阵基本上已不会再设置许多路口,只需沿着走下来即可。元宵之夜,人们顺阵间通路迂回出入,乐趣无穷。每根木棍代表着每一天,游完黄河阵就象征着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五、九曲黄河阵的传承现状 九曲黄河阵,作为黄河流域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更是当地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民间流传着“阵里走一走,啥病都没有”的说法,认为在元宵节期间走黄河阵可以祛除百病,村民们手持灯笼、火把等照明工具,在阵中穿行,以此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丰收。2024年,有些地区将传统民俗文化与3D数字光影技术相结合,创新打造了“九曲黄河阵”大型沉浸式玄幻神话3D数字互动光影秀。九曲黄河阵升级后,参与互动、体验感更强。 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现如今九曲黄河阵的参与者主要是中老年人,部分年轻人对九曲黄河阵的了解仅限于听说或看过一些表演,而真正参与其中的人较少。同时,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人对传统民俗活动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也导致了活动参与度的下降。此外,九曲黄河阵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场地租赁、器材购置、传承人培训等方面。然而,目前阳泉市对于九曲黄河阵的资金投入有限,主要依靠民间自发组织和募捐。这使得九曲黄河阵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困境。 六、九曲黄河阵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为了保护和发展九曲黄河阵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九曲黄河阵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九曲黄河阵,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其次,培养和扶持传承人,确保九曲黄河阵的传承延续。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九曲黄河阵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培养一批新的传承人和爱好者。 最后,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为九曲黄河阵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应加大对九曲黄河阵的保护和发展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其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七、结语 在实地调研阳泉市九曲黄河阵民俗的过程中,我们深入体验了这一民俗文化活动的魅力,通过视频纪实的方式,捕捉了众多生动而真实的瞬间。在阵中穿行,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磅礴气势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九曲黄河阵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 九曲黄河阵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与中华民族历史观紧密相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和谐等理念的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历史观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因此,保护和传承阳泉市九曲黄河阵,不仅是对一项民俗文化的守护,更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九曲黄河阵的传承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九曲黄河阵也可以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一个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进步注入新的动力。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关注阳泉市九曲黄河阵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让它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希望通过我们的视频纪实和实地调研报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民俗文化,共同见证和守护它的传承与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九曲黄河阵如同黄河之水般奔腾不息,永远流淌在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和骄傲。 注:本文荣获第三届"记录乡土中国"暨2023-2024寒假大学生民俗文化社会调查活动优秀奖
欢迎您加入“中华非遗青年扶持计划”,助力创业、就业!
非遗热线:010-56883097 13810295118
树立行业榜样 提升企业形象
扩大产品知名度 年度人物影响力
非遗体验地 旅游打卡点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
——END——
关于我们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010-5688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