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县
我们遇到了一群孩子
他们把弥渡民歌《小河淌水》
唱到了北京大学
把弥渡民歌唱到了世界舞台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段苏航 李丽 张顺鋆 李文诗 秦蒙琳 石瑛)
近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
来自北大定点帮扶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弥渡县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
从全球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
共计306支合唱团中脱颖而出
获得最高奖项
在少年组、乡村地区团队组中
双双摘得“一级合唱团”荣誉
这支合唱团成立至今还不满3年
一群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孩子们
因为音乐汇聚在一起
以歌声为媒,走出大山,走出云南
站上国际比赛的舞台
打开眺望世界的窗口
在北京大学定点帮扶弥渡县的第11年
北大和一批又一批的北大人
将一如既往一路护航
浇灌孩子们的每一个梦想
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
“三月的芳菲,绽放在梯田,粉色祥云,带来了期盼,新修的枝头,孕育出春芽......”这是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现场,一群来自云南弥渡的孩子组成的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在老师的指挥下深情演唱。旋律悠扬,歌词如画,少年的吟唱清澈空灵,用歌声将观众带向彩云之南的世外桃源。创办于1992年的中国国际合唱节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合唱类艺术活动,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举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合唱艺术盛会。今年,共有国内外306支合唱团同台竞技,接受各国音乐专家的评审。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从中脱颖而出,摘得少年组、乡村地区团队组两个“一级合唱团”荣誉。与训练周期以5-10年起步的专业队伍相比,他们从2022年初正式组建至今还不满3年。此外,这些孩子大多来自乡村、山区,入团时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包括他们的家长在内,许多人一开始甚至不知道合唱是什么。比赛结果并不是当场宣布,而是到了次日的闭幕式上才揭晓。当合唱团艺术总监、常任指挥靳子玄和带队老师王晓溪从闭幕式上带着奖杯奖状回来时,孩子们正在排练他们即将在北大举行的专场表演。“知道得了第一级别,大家高兴坏了,有尖叫的,有原地跳起来的,然后轮流走过来摸奖杯,小心翼翼又抑制不住兴奋。”王晓溪回忆到。
此次到北京,除了参加比赛,孩子们也参观了天安门、国家大剧院等地标,北京大学还专门提供了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的舞台为合唱团举办了两晚专场表演。“希望孩子们能感受一把顶尖学府的魅力,也希望关心我们的人看到我们的成长。”北大定点帮扶弥渡县挂职干部、弥渡县委办副主任、勤劳村第一书记王俊人介绍道。王晓溪告诉记者,许多孩子是第一次出大理州、出省,第一次坐飞机,他们很兴奋,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靳子玄分享了一个细节:“李莹厅是一个相当专业的室内音乐场所,能在这样的舞台上举办专场演出,对他们来说是人生难得的首次体验。第一天晚上孩子们因为情绪太激动明显唱高了,到了第二天就唱得准多了。”第二届北京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级公务员公共管理硕士项目的学员们也集体观看了专场表演,他们曾于2024年1月赴弥渡调研,充分体会了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同胞们相互扶持的可贵。了解到学校正在开展乡村美育项目后,他们自发向合唱团进行了捐助,助力孩子们的音乐梦想。演出结束后团员梁鑫雨说:“北京是我到过最远的地方,第一次坐飞机的我看着窗外的风景,想象着接下来会发生的趣事。踏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后我的心情又激动又好奇,我张望着这个充满知识的地方,呼吸着暖暖的空气。我们还学会了《燕园情》,‘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在李莹厅举行属于我们的专场音乐会,激动又紧张......他们说要带我们走遍世界唱歌,我还有点不信,但现在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老师,希望我们合唱团能走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弥渡很小,随随便便就可以逛一遍,但傍晚时分,亮着灯的铺子宛如长龙一直延向天边,琐碎的生活拼接起来,哪怕再细小的事都值得回味,弥渡并不是一个地点,一个家乡,而是这些琐碎的,零星的一切所织就而成的回忆,温润如小河流向远方。”团员黄雅雯这样向记者描述她心目中的弥渡。地处云南高原西部的弥渡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北京大学与弥渡结成帮扶对子。北大依托自身资源全方位帮扶弥渡,探索启动“1+8+N”帮扶工作模式,帮扶弥渡县脱贫攻坚,成效遍地开花。2020年5月16日,弥渡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弥渡县风貌
2021年7月,北大挂职干部在调研弥渡当地情况时注意到,当地很多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课余生活匮乏,多余的精力被手机和网络占据了。同时,弥渡虽小,但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拥有花灯戏和民歌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根据弥渡民歌改编的,只是非遗传承缺乏创新性举措。可否就地取材,再利用北大的优势做一点事情?带着这个想法,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一支少年合唱团的想法诞生了。民歌艺术的发展要依靠有专业能力的人,合唱团的组建也需要。从组织县内初中和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声乐学习,委派有经验的北大人参与合唱团的帮扶指导;从线上及时解决排练中的问题,到数次亲自前往弥渡带着孩子们和老师们进行训练。一步,两步,三步…2022年3月,北大在弥渡设立乡村振兴美育专家工作站,并协调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锋担任首席专家,助力合唱团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彭锋感慨道:“我们一直认为乡村振兴是把我们的丰富经验带到当地去,帮助当地做文化振兴的事情。但事实是,我们到了当地发掘出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了我们的认知。”彭锋的博士生靳子玄有着多年的合唱团经验,他在当地干部的邀请下出任了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的艺术总监/常任指挥。“我考虑了5天才下定决心,因为合唱团的培训是一个磨技术的事儿,你必须陪着孩子们长期练。”后来,靳子玄不仅下定决心去做,还“打包票”定下了三个小目标:合唱团成立的第一年要在云南省达到领先水平,第二年要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第三年要试试看能不能在国际比赛中也达到一个比较优秀的水准。“这种自信源于到了弥渡以后,我发现老天很公平,孩子们的艺术天分不分城市、乡村。我们要做的只是在他们天分展现的年纪,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尽情挥洒天赋,自由生长。”2023年,在第九届中国童声合唱节上,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收获了少年组+民谣组两个金奖,成为当年大赛中唯一获两项金奖的乡村团队,实现了第二年全国领先的目标。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合唱节上,合唱团也不负期望拿到了两个组别的“一级合唱团”,在国际赛事证明了自己。靳子玄开玩笑说:“真是松了口气,当年放的大话兑现了。”
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在第九届中国童声合唱节
靳子玄在弥渡给合唱团上课
两年多以来的每一个周六下午,孩子们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弥渡县城参加合唱团的训练,风雨无阻。日常训练由包括王晓溪在内的几位弥渡本土的音乐老师承担,他们是北大的挂职干部深入乡镇学校走访、视听考察最终确定下来的。靳子玄则尽量保证每个月亲自到一趟弥渡,给大家线下授课,“不仅是教学生,也是教老师”。他无法亲自上课的日子里,本地的音乐老师就负责指导学生练习,并把每次的排练视频发给他,听他提出的改进意见。“北大给我们带来了好的老师,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的方法,他们还一起想办法给孩子们创造外出比赛的机会,让孩子们都能站上舞台。在靳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自己的专业技能也不断提升。”王晓溪告诉记者。有一位叫王敏的同学家在山里,每次都需要父亲骑摩托车载着她来回4个多小时参加排练。北大挂职干部曾到王敏家做过走访,“崎岖的山路,茫茫的群山,在了解了这些追梦的乡村孩子后,我深深感觉到,艺术的枝脉更需要延伸到乡村,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把合唱团发展下去的决心。”这次到北京参加比赛前,王敏和另外两位团员自丽莹、李玲雁正要中考,耽误了几次训练,于是中考结束后,她们和音乐老师王晓溪一起几乎是同吃同住了一周,硬是把耽误的训练内容补了回来。从零开始认识五线谱,学习音准、节奏、唱好和声......合唱团是孩子们温暖的归宿,在这里他们不仅习得音乐的“术”,也拓展了对自身和对世界的认识。当地的老师告诉我们,很多孩子加入合唱团以后,越来越自信开朗了。一开始很胆小不敢张口唱歌的孩子,现在站在舞台上也能很自如地去表演。“许多孩子最后不一定真的要走上艺术作为专业的这条道路,但我希望他们在合唱团体会到的音乐和艺术背后的美与力量能伴随他们的一生。”靳子玄这样总结他对孩子们的期盼。事实上,美与艺术的的确确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孩子们对自身和周遭的认识。有一次在去比赛的大巴车上,有几个孩子主动让靳子玄推荐书单。他们说,也想成为北大的老师们那样博学的人。在合唱团,大家还一起赋予了弥渡民歌新的生命力。靳子玄积极参与了对弥渡民歌的改编,他还专门为合唱团创作了《念乡愁》。“为什么是‘乡愁’?总书记在2015年来到大理时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不是说让这些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后就去往更好的城市,在那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更希望他在家乡有一份牵挂,这种牵挂足以让他在学有所成之后愿意回到家乡,把家乡建设好。”如今,在孩子们的演绎下,拥有了新生命的弥渡民歌成为了展示弥渡的一张张名片。2022年10月,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和北京大学支教团队一起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献礼国庆,央视《晚间新闻》栏目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了合唱及其背后的故事。2023年2月,合唱团的孩子们去四川南充大剧院演出,第一次站在了有专业钢琴伴奏的音乐厅里演唱。“音乐可以说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位良师,这一路上,它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和特长,更重要的是给我带来了成长和面对未来的勇气,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丝丝趣味。”团员自丽莹这样形容音乐和她的关系。团员李玲雁说加入合唱团后,“我的学习成绩变的比原来好,生活也过的更充实了”。我们问王敏:“这次到北京参加了这么厉害的比赛并且拿了奖,你有什么感受呀?”她认真思考了一下,回答说:“这份经历让我知道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努力了一定能站上更高远的舞台。”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参考资料 | 北京大学校报:《到有风的地方去 ——云南弥渡走笔》;弥渡县融媒体中心:《收获两金!云南弥渡少年与北大的"合唱故事"》
欢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申报中国民协“青少年非遗民歌进校园”课题研究;
欢迎音乐老师、课外培训机构老师、民歌非遗传承人、音乐工作者报名参加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民歌少儿唱》教材的编写工作;
欢迎推荐优秀的青少年参加中国青少年民歌大会北京展演活动,与著名音乐人、歌唱家、国家级民歌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接受权威和专业的指导。
点击下面的链接,了解详情。
非遗民歌青少年北京展示活动
非遗民歌进校园、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编写、青少年非遗民歌大会北京展示活动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社会与公益》理事会非遗中心)
非遗热线:13810295118
——END——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
010—5688 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