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星期五
农历2024年10月27日

昆曲进高校——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举

昆曲进高校

——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举



 图片

朱栋霖



9月14日—16日,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庆演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自2004年首演以来,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500场以上。在海内外影响巨大。同时,青春版《牡丹亭》走进高校,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昆曲进高校,培养青年大学生观众群体,这是白先勇策划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举与一大成功。


图片
图片

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庆演

北大演出现场

(王东隅摄影)


这是一个古老的爱情神话,却超越了时代,唤醒了当代青年人心灵的渴望。2004年6月11日晚,苏州大学存菊堂,青春版《牡丹亭》大陆首演和高校巡演第一场正在进行。我坐在观众席,被包围在阵阵热浪中,惊讶与赞叹百年来昆曲剧场从未有过的热烈与盛况!《寻梦》本是最难唱的慢戏,台上沈丰英每唱一支,台下就报以热烈的掌声,一曲不拉。


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首演,我最初计划在四百座小礼堂观看,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能够耐心观看昆曲的只是少数人,更加难以维持三个晚上不走人。但是白先勇先生专门从台北打来电话,希望进入2000座位的存菊堂。结果连演三天,人潮如涌。旅新加坡作家何华回忆:“6月的苏州很热,存菊堂没有冷气,两千多张椅子却找不到一个空位,过道里还挤满了人。除了苏大的学生,还有从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赶来的观众。”第三天晚上谢幕后,我们在现场召开座谈会,数百观众自发参加。有位女生说:“看了《牡丹亭》,整夜没入睡。”


图片

青春版《牡丹亭》大陆首演海报


还在2003年11月23日,第二届中国昆剧节,白先勇应我之邀到苏州大学参加昆剧座谈会,他发表演讲阐述昆曲代表中国文化与美学,他对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复活充满信心。2024年3月开学不久,白先勇到苏州大学演讲《我的文学道路》,专门介绍了正在排练中的青春版《牡丹亭》。我与他相约中国大陆首演在苏州大学。6月首演前,白先勇考察存菊堂剧场,在二层观众席,我与他合议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以进高校为主,大学生是昆曲的理想观众,首期目标是进60所大学。


随后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吕帆说:“‘青春牡丹、北大还魂’是四月燕园激扬文字中最耀眼的一句。《牡丹亭》进入校园更是春雨般及时地降临在当代大学生如饥似渴的心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出,四百年传承的艺术与蕴含百年文化积淀的大学实践了历史性的交汇与互动。研究生裴亮心目中,青春版《牡丹亭》是一种传承、一种青春的时尚,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次艺术的发现、一场关于美的教育。裴亮说:“大学生们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深藏的对传统戏曲的特殊情感。其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唱词,每一次举手,每一次抬足,都是那么的美,深深触动了自己。”


时隔19年,青春版《牡丹亭》重回苏州大学。“今晚的演出和19年前一样,一票难求!”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音乐学院院长吴磊告诉记者,不到半小时,1000张门票便被全部认领。


图片
图片

2023年青春版《牡丹亭》重返苏大

(图片选自“苏州大学”公众号)


有一种流行的怪论,影响着昆曲魅力的完美展示,所谓“古典昆曲必须赋予现代性才能为当代青年接受”。殊不知,诞生于晚明思想解放时代(有的清初剧作也承受了这种思想潮流的影响)的一批昆曲经典《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玉簪记》《占花魁》《邯郸记》《义侠记》《西楼记》《风筝误》《红梨记》《绣襦记》,其核心就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颂扬,已经焕发着“前现代”因素。这些经典剧作赞美“至情”,讴歌人在情感、精神上的不羁追求,表现出对束缚、戕害人性人情的旧礼法、旧制度的批判精神。归根结底,是中国昆曲自身的艺术与美学魅力感染了当代大学生。昆曲是中国国宝,她的曲辞、对白的华彩神韵,她的音乐、唱腔的柔婉曲折,她的表演、舞蹈的袅娜呼应,她的剧中人心灵的丰富激荡,她的舞台美学的空灵意境,那都是中国古典雅韵在现代舞台的激活、绽放与璀璨。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与魅力,礼赞着中国艺术与美学的胜利!正如北大顾春芳教授所言:“重新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提振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艺术和美的发生现场重塑中国文化的尊严和自信。”


图片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许培鸿摄影)


成功之关键是选准了接受对象。大学生是昆曲高雅艺术的最佳知音与欣赏群体。青春版《牡丹亭》为青年学子敞开了一扇与传统、与经典互动与对话的大门。北师大学生说得好:“白先勇在推广昆曲的的智慧,并不在于他改编《牡丹亭》本身有多成功,而正在于他选择了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受众、作为互动的对象。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艺术品种如果只有白发苍苍的观众,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我对年轻人有信心,尤其在这样一个浮动的社会,我感觉人们心中有一种对优雅精致文化的渴望。’ ” 白先勇说他亲自来北师大的原因:“这里的观众将来都将站在中国的文化第一线,所以一定要来。”


成功经验,就是走进中国高校,造就了一大批大学生青年观众。南京大学教授刘俊罗列了该剧在2004—2011年的前200场演出与进高校的情况,青春版《牡丹亭》前200场演出中,高校巡演有89场,占统计总数的44.5%;青年观众、大学生构成观众主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春版《牡丹亭》校园行盛况,

左上:同济大学,右上:南开大学,

左下:北京大学,右下:同济大学。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一周年之际,首轮巡演的八所高校联手在苏州大学研讨。白先勇、吴新雷、宁宗一、黄会林、董健、邹红、陶慕宁、黎湘萍、朱恒夫、叶长海、陈多等学者联合签署发表《中国昆曲传承弘扬倡议书》,倡议充分关注昆曲在二十一世纪的传承、发展,推动昆曲走进高校、走向当代青年。


但是,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进高校的工作,还刚开始。大家关注到相关数据,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集中在2011年之前的七年,自2012年至今的300场基本再没进高校,只是2023年进东大、苏大演出两场。相比其他昆曲院团,北昆、上昆、湘昆坚持昆曲进高校与校园。上海昆剧团进校园(大学与中学),2018年124场,2019年134场,2022年校园104场。江苏昆剧院,自2004年设立兰苑剧场,每周六演出,实行30元低票价,二十年来从不间断,熏陶与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观众。大家关注到,尽管青春版《牡丹亭》赢得很大声誉,拥有一批大学生青年观众,这就是当年进高校培养的观众,若一味以商演取代昆曲进高校,当年的大学生观众资源也会消耗殆尽,二则置昆曲与其他戏曲一样对待,忘却了作为非遗单位的职责。


在今年5月举办的中国昆剧节学术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提议,结合中宣部等四部委《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宣发〔2017〕26号],推动新一轮昆曲进高校,各昆剧团每年进高校演出不少于20场(文化部《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文艺发 (2005)8号】)。文旅部与教育部门在制订保护、传承昆曲计划时,应将推动昆曲进高校作为一项工作来抓。


  青春版《牡丹亭》走进中国高校的实践说明,作为民族文化和高雅艺术的代表,昆曲进入高校将是振兴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承担着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把昆曲为代表的高雅民族艺术引进高校,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美育教育职能,而且可以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一代新人方面走出新路。


图片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北大首演海报


昆曲兴盛时,它的欣赏主体是文人学士群体,文人学士也是古典昆曲艺术的创造主体,昆曲的曲辞典雅、曲律繁复严谨,对应高文化者才能创造、欣赏与接受。晚清近代以降,商业社会崛起,市民大众成为戏剧观赏的主体,花部戏曲飙升受宠,典雅的昆曲在花雅之争中渐次凋敝。传统文人的地位与影响在20世纪的时代变迁中急剧失落与消失,昆曲何来自己的欣赏者与观众?1949年统计国民人口中80%是文盲,其余的20%大多是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这样的市民大众(含农民)文化程度情况,恰是诸多地方戏曲的观众基础——300种地方戏曲大都成熟于20世纪的市民商业社会,因应市民大众的通俗化是其基本策略与特征。在那时代,昆曲剧场门可罗雀则是必然的。新时期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年年有大量的大学生获得高文化培养,高文化人才群体迅猛壮大。2024年统计,全国本科学历人口约7000万,占比6.27%,硕士学历人口约948.8万,占比约0.67%‌。教育部最近公布,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4763、19万人。按此,八年后就有9500万大学毕业生,两者相加1、6亿。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壮大的高文化、高素养人才群体,这是昆曲潜在的理想观众。青春版《牡丹亭》恰逢其时进入中国大学,以其青春气息裹挟着昆曲典雅的文化与美学魅力,一下斩获了众多文化饥渴的青年学子。没有昆曲观众,哪来昆曲命运?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昭示昆曲的未来,昆曲的前途命运,就系于中国高校大学生。


本文原刊于《中国教育报》

2024年10月18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



作者简介:朱栋霖,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昆曲年鉴》主编。曾获江苏文化最高奖“紫金文化荣誉奖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特等奖,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

非遗热线:13810295118


——END——





关于我们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

010—5688 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