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热点透视/人们选择李子柒,是在选择什么
与其说我们选择了李子柒,不如说我们在选择这样一种文化,一种定力,一种品质和智慧。守护这种选择并不容易,需要平台、资本按下追逐流量、追逐获利的“本能”冲动,需要粉丝在焦急“催更”中耐心等待,但这种守护值得我们的共同努力。
几乎所有人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三年的空白没有让互联网遗忘李子柒,人们好像把对这个行走在田园间的“三农”内容创作者的好感和期待凝结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等待她用自己的一帧帧视频,构建起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那个诗意田园,借由她的镜头,获得田园之中的无尽滋养。
有人说,李子柒的成功,首先源于她选择了一个成功的赛道——乡土生活、亲情温馨、非遗传承。的确,李子柒在国内外获得的几无差别的“普遍性”欢迎可以体现为扎扎实实的数据,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能够穿越千年的时光生生不息,同样能够在今天赋予一个视频内容创作者惊艳互联网的超强力量。
但还是要追问一句,为什么是李子柒?
选择乡村赛道、拍摄的非遗工艺的网络达人并不少,其兴不一定“勃”焉,其消失大多“忽”焉。况且,人们纷纷离开故土扎根城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李子柒是如何将无数的回响和光环聚焦于人们逐渐疏离的农耕文化,实现着农耕文化破圈传播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要承认,作为一位内容创作者,李子柒拥有绝佳的美学天赋。她镜头下的乡村,无论是竹篱茅舍、还是溪流小桥,无论是繁星满天、还是云海翻滚,都洋溢着“亲近”的质感,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家乡味,触动着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心弦;
更值得赞叹的,是她的“不计成本”。从浸泡稻种、育秧插秧、生长抽穗,到割稻脱粒、晒稻碾米、淘米煮饭去呈现水稻的一生,从提取卤水、分离杂质、蒸煮结晶去展现一粒盐的诞生,李子柒和她的团队尽可能地去还原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产形态,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巨大,能人所不能,也必然在竞争剧烈的互联网世界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李子柒的“真”。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讨论,李子柒并不是真正的农民,她只是在“表演”农耕生活,而非真正从事农业生产。但这并不妨碍李子柒的“真”。
无论是一针一线学习蜀锦,还是爬上漆树收集生漆,李子柒在沉浸式地学习、经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用镜头语言呈现能工巧匠的创造才能,展现来源于大地的生命艺术,将农耕生活中蕴含的大善大美从自然劳作的琐碎中摘选提炼出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机屏幕上熠熠生辉,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她之于乡村、之于受众的意义所在,是传统乡村需要“新农人”、呼唤“新农人”的原因所在。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职业主播数量已达1508万人,庞大的从业者体量、可观的市场规模,正在成为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同时,“塌房”“翻车”也在一众头部主播中时有发生,令人痛惜。
这也让我们继续追问,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短视频产品?期待怎样的优质文化供给?而已经在内容创意、导播剪辑等专业技能上格外出众的优秀内容创作者们,如何能够在获取相应利益回报的基础上,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下去?
主播涨粉不易,变现也是客观需要,李子柒也曾遇到类似难题。从拒绝资本操盘,反对“李子柒”品牌过度商业化,到在商业价值最大的时候急流勇退,潜心求教非遗传承人的同时也理顺了商业品牌的归属问题,李子柒在商业运营上“克制”和清醒,或成为当下互联网环境中头部网红难得的范本。也许,不汲汲于变现,不为资本所裹挟,尊重自己拍摄的传统文化,并用这种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贯穿于自己的选择和实践,正是李子柒能够跨越时间的沟壑,不被遗忘、细水长流的秘诀。坚守与获益并不冲突,停更三年,却依然保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国外网站上持续获得可观的广告分成收入,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优秀农耕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对这种价值再发现的过程中,传承文化的视频账号也如雨后春笋,复刻湘西传统“马儿板凳”的山白、制作古代农具的彭南科、打铁花凿冰龙的“九月”江寻千,他(她)们或许尚没有获得如李子柒般巨大的成功,但并不妨碍他(她)们在输出优质文化产品、传承传统文化中拥有自己一席之地。
好的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持续,需要生产者的全身心投入。尤其在涉及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的领域,传承者、传播者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练习、去体悟、去发呆,在日升月沉、岁月更迭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坚韧和耐性,从容与定力。而这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护佑我们在纷繁复杂、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保有内心的清明与智慧。
与其说我们选择了李子柒,不如说我们在选择这样一种文化,一种定力,一种品质和智慧。守护这种选择并不容易,需要平台、资本按下追逐流量、追逐获利的“本能”冲动,需要粉丝在焦急“催更”中耐心等待,但这种守护值得我们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期待更多的传统文化好故事,静待蜀锦织就,绒花盛开。
来源:农民日报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
非遗热线:13810295118
——END——
关于我们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 010—5688 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