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恩来与赵朴初:他为什么被周恩来称赞为“国宝”?
赵朴初: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他为什么被周恩来称赞为“国宝”?
中新网 (记者 阚枫)如果你研究佛学,或者爱好诗词,抑或痴迷书法,有一个名字你肯定不陌生——赵朴初。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还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
赵朴初一生传奇,有着诸多荣誉光环。他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领袖,是一位长期致力中外友好交流的著名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
一生爱国的赵朴初,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亲密朋友。
作为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和中共老一辈领导人之间有很多肝胆相照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初期,赵朴初在上海任华东局民政部副部长,因开展赈灾活动,经手的钱款无数。1951年,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始,尽管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非常信任赵朴初,但根据政策规定,他仍被列为重点核查对象。
不过,赵朴初两袖清风,经核查,没有一笔糊涂账。周恩来得知后,称赞说:“赵朴初是国家的宝贝!”此后,也就有了赵朴初是“国宝”的说法。
其实,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这位亲密朋友,不仅非常敬重,更是关爱有加。
1949年9月,赵朴初作为宗教界代表,赴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赵朴初常年茹素,这次到北京开会,他担心饮食不便,甚至做好了只吃“肉边菜”的准备,即荤菜和素菜一起炒食时,只拣其中的素菜吃。
可赴宴之时,当他在签到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工作人员立刻说道:“您就是赵朴初,这边有素席。”原来,细心的周恩来专门为赵朴初安排了素席。
很多年以后,这份“细心”还出现在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福建福州。
据时任福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的孙海山回忆,一次赵朴初到访福州,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非常重视接待工作,“当时很多酒店没有素食,习书记为此事亲自过问,委托市长亲自审菜单,为赵朴初先生提供纯素食。”孙海山说。
细节之处尽是暖心之举。其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同爱国宗教人士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的佳话不胜枚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吸引人、团结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赵朴初心目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初见赵朴初,大感惊奇:你年纪轻轻,为何被称“赵朴老”?
世人皆知赵朴初是我国著名的佛教领袖,却鲜少有人知道,他年纪轻轻就被人尊称为"赵朴老",这称谓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9年金秋,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正在翻阅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代表名单,忽见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赵朴老"。这位代表他虽未谋面,但早有耳闻。当他得知此人不过四十出头,不禁大感诧异。
要说这"朴老"二字的来历,还得从抗日战争说起。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上海滩有一个特殊的组织,聚集了一群不同寻常的人物。这些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有的是年少有为的才俊,而最令人称奇的,便是那个被称为"赵朴老"的年轻人。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年轻人获得如此尊称?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惊人的故事?
名门之后的不凡起点
1907年,安徽太湖县一个书香门第迎来了一个男婴,这便是日后的赵朴初。赵家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世家,自明末以来,家中出过两位进士,三位举人,更有十数位秀才。
赵朴初的祖父赵守愚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在当地开设私塾,桃李满园。赵朴初的父亲赵抱真虽未中举,却是当地有名的文人,工诗善画,尤其擅长书法。
"家有诗书气自华",1912年,年仅五岁的赵朴初就开始在祖父的私塾里读书。每天清晨,他都要早早起床,点着油灯背诵《三字经》《百家姓》。
1915年春,赵朴初八岁那年,一件趣事让乡里乡亲都记住了这个聪慧的孩子。那日,太湖县来了位名叫汪公哲的老先生,此人精通佛学,与赵家有世交。席间,汪先生随口出了个对子:"太湖春水碧涟涟",在座的乡绅文人都在冥思苦想。
这时,小赵朴初脆生生地说道:"明月秋风白满天"。此对一出,满座皆惊。汪先生连声叫好,当即送了赵朴初一套《幼学琼林》,以资鼓励。
1918年,赵朴初入县立高等小学堂,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不仅勤奋好学,还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家中藏书丰富,《史记》《汉书》等典籍,他都读得津津有味。
1921年,十四岁的赵朴初考入安徽省立第三中学。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著名学者钱基博先生。钱先生见赵朴初天资聪颖,特别关照,不仅教他诗文写作,还经常和他讨论时事。
就是在这个时期,赵朴初开始接触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他一面研习古典文学,一面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古今中外的文化在他心中交融激荡,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24年夏天,安徽大旱,赵家境况一落千丈。十七岁的赵朴初不得不辍学,随母亲来到上海投靠亲戚。但求学之心未改,他白天在商行当学徒,晚上则到夜校补习功课。这段艰苦岁月,反而让他对人间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
02
02
战火中的青年抉择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破上海的宁静。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陷入一片混乱,大批难民涌入租界,街头巷尾充满了惊慌失措的人群。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应运而生。这个组织虽挂着"慈善救灾"的招牌,实则暗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赵朴初被推举为难民股主任,负责安置难民的工作。
1938年初的一天,一群衣衫褴褛的"难民"来到救灾会。赵朴初接待他们时,其中一人悄悄递来一张字条,原来这些都是新四军的地下工作人员。从此,赵朴初开始秘密协助新四军,以救灾会的名义为抗日队伍输送物资和人员。
当时的上海滩,有一家名为"同德堂"的药店,这家店铺不起眼,却是秘密联络的重要据点。赵朴初常常假借购药的名义,在这里与地下工作人员接头。有一次,日本宪兵突然搜查药店,幸亏赵朴初临机应变,装作中医在为顾客把脉,这才躲过一劫。
为了扩大抗日救亡的影响,赵朴初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益友社"。这个组织表面上是文艺团体,实际上却在进行着地下抗日活动。社员们白天在租界演出京剧、话剧,晚上则秘密传递情报、转移物资。
益友社的理事会成员都是上海滩德高望重的人士。其中有被称为"关綱老"的关綱之,还有"闻兰老"的闻兰亭。赵朴初虽然年纪最轻,却因为才识过人,被推举为常务理事。渐渐地,人们也开始称呼他"赵朴老"。
1940年,益友社在法租界公共租界交界处设立了一个"难民收容所"。这个收容所不仅安置难民,还成为了地下工作者的重要落脚点。赵朴初把一批批青年送往新四军,其中不乏后来成为抗日英雄的人物。
在一次秘密活动中,赵朴初遇到了一个特殊的"难民"。这位"难民"自称姓李,是从苏北来的。后来才知道,这位"李先生"就是新四军领导人之一陈毅。这次偶遇,成了他们日后深厚友谊的开端。
这段时期,赵朴初还组织了"难民工艺社",表面是教授难民手工技能,实则为地下工作者提供合法身份。工艺社的作坊里,除了织布机的咿呀声,还时常传出地下党员讨论形势的低语。
有一次,日本特务发现了工艺社的异常,准备实施搜查。赵朴初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一场工艺品义卖会,邀请了多位租界名流参加。特务们看到场面隆重,有多位知名人士出席,这才打消了疑虑。
就这样,一个年轻的文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用智慧和勇气,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03
03
另辟蹊径的人生转折
1930年的上海,一场不寻常的会面改变了赵朴初的人生轨迹。那是在静安寺的一个午后,著名佛学家太虚大师正在开展一场佛学讲座。讲座结束后,太虚大师与这位年轻人攀谈甚欢,惊讶于赵朴初对佛教典籍的独到见解。
"施比受更有福。"太虚大师的这句话给赵朴初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他开始频繁出入上海的各大寺院,与觉醒、圆瑛等高僧结下深厚友谊。1932年,年仅25岁的赵朴初被推举为中国佛教会秘书,开启了他与佛教结缘的正式历程。
1933年春天,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南京灵谷寺的法师们正在整理藏经楼,发现了一批年代久远的佛经古籍。这些经书有些是用梵文写就,有些则是藏文版本。寺里请了好几位专家来辨识,都没能完全看明白。
赵朴初受邀前往,一眼就认出其中几部是唐代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时带回的《瑜伽师地论》的珍贵抄本。这一惊人发现,让佛教界对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
1934年,上海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佛教文物展览会"。赵朴初担任展览会的策划人,他不仅展出了珍贵的佛教文物,还创新性地加入了佛教音乐演奏和经文诵读环节。这次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成为了沪上一时佳话。
这段时期,赵朴初开始深入研究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他不满足于简单的经文诵读,而是着重探究佛教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禅宗、天台、华严等各派学说的比较研究。
1936年,赵朴初与当时著名的佛教学者欧阳竟无先生有过一次精彩的对谈。两人就"般若性空"的哲学理念展开讨论,谈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欧阳先生感叹道:"难得如此年轻人,对佛法有如此透彻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赵朴初在研究佛学的同时,并未放下对诗词书画的爱好。他常常以佛理入诗,创作了大量富有禅意的诗作。其中"烟萝深处坐禅房,一榻云横四壁凉"等诗句,至今仍被佛教界传诵。
1939年,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的上海,赵朴初创办了"觉群图书馆"。这个图书馆表面上是佛教文化研究场所,实则成为了抗日志士的秘密联络点。许多珍贵的佛教典籍,就是在这个时期被他悄悄转移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了战火破坏。
除了研究经典,赵朴初还特别关注佛教界的慈善事业。他积极倡导"人间佛教"理念,主张佛教要走出庙堂,服务社会。在他的推动下,上海各大寺院相继开办了义诊所、施粥厂,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04
04
为国弘法:
新中国佛教事业的开拓者
1953年的北京,一场影响深远的佛教会议正在召开。这就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而站在主席台上致辞的正是赵朴初。当时的情景令人难忘: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齐聚一堂,为新中国的佛教事业开启新篇章。
"佛教要与时俱进,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成为了赵朴初推动佛教事业的行动纲领。在他的倡导下,中国佛教协会开始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
1954年春节前夕,赵朴初在北京广济寺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他组织僧人开展义诊,为附近的贫困居民看病。这一举措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快在全国各地的寺院推广开来。
1955年,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日本佛教界派来访问团,带来了一批珍贵的佛教文物,其中包括唐朝高僧鉴真和尚的遗物。赵朴初亲自接待了日本客人,并组织了一场别具特色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会。
这次交流会上,赵朴初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创办一份面向国际的佛教期刊。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各方支持,《法音》杂志由此诞生。这份刊物不仅刊登佛教研究文章,还报道佛教界的重要新闻,成为了联系海内外佛教界的重要纽带。
1956年,赵朴初开始着手整理全国重点寺院的古籍文物。在这项工作中,他发现了不少珍贵的佛教典籍。其中在山西五台山就发现了一批元代的刻经,这些经书后来被收入《中国佛教典籍选刊》,让世人得以一睹这些珍贵文献的风采。
1958年,赵朴初提议举办首届全国佛教书画展。这次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寺院收藏的书画精品,其中不乏历代名僧大德的墨宝。展览期间,赵朴初还特意组织了一场佛教艺术研讨会,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佛教文化艺术。
1960年,中国佛教图书馆在赵朴初的推动下正式成立。这座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佛教典籍,还开辟了专门的研究室,供海内外学者查阅资料、开展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赵朴初还特别重视佛教教育事业。1956年,他推动创办了中国佛学院,为佛教界培养新一代人才。在开学典礼上,他说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没有人才培养,就没有佛教的未来。"
1962年,赵朴初开始筹备编纂《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这项浩大的工程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佛教学者,历时多年才完成。这部著作不仅填补了中国佛教研究的空白,更成为了海内外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国际佛教界,赵朴初的声望也日益提升。1964年,他率团访问锡兰(今斯里兰卡),受到了锡兰佛教界的隆重欢迎。在访问期间,他提出了加强亚洲各国佛教文化交流的倡议,得到了广泛响应。
05
05
与周恩来的深厚友谊
1949年9月,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第一次见到赵朴初时,两人谈了整整三个小时。谈话内容从佛教文化一直延伸到国际关系,周恩来对这位年纪轻轻就被称为"赵朴老"的佛教界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那以后,赵朴初成了西花厅的常客。每次去西花厅,周恩来总会亲自泡一壶龙井茶。1950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周恩来正在和赵朴初讨论如何保护佛教文物,忽然想起了什么,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一本线装书,那是一部珍贵的佛经。
"这是我年轻时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当时就觉得应该把它带回来。"周恩来说。原来这是一部唐代玄奘大师翻译的经文,竟然在日本保存得如此完好。这个发现让两人兴奋不已,随即展开了关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深入讨论。
1952年,一个特殊的机会来了。日本佛教界表示希望迎回一部分玄奘大师的遗骨。这个敏感的问题如何处理?周恩来和赵朴初进行了多次商讨。最终,两人达成共识:以民间交流的方式,通过佛教渠道来推进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3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周恩来突然打电话给赵朴初,询问北京的寺庙是否都保存完好。原来是得知有些地方打算拆除寺庙建设工厂。周恩来说:"寺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能随意拆除。"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古寺得以保存下来。
1955年夏天,赵朴初正准备率团访问日本。临行前,周恩来特意叮嘱:"除了佛教交流,也要多了解日本民众对中国的看法。"这次访问果然成果丰硕,不仅促进了两国佛教界的往来,还为后来的中日邦交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1956年,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有人举报说某寺庙的和尚在"搞封建迷信"。周恩来听说后,立即请来赵朴初了解情况。原来是寺里在举行传统的祈福法会。周恩来说:"这是正常的宗教活动,要予以保护。"
两人共同关心的不仅是佛教事业,还有祖国统一大业。1957年,台湾的一些佛教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希望回到大陆探亲访友。周恩来和赵朴初商议后,决定以佛教联谊的方式,搭建两岸民间交流的桥梁。
1959年的一天,周恩来正在和外宾会谈,得知赵朴初在外面等候,立即请他进来一起参与讨论。谈话中,赵朴初用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阐释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让外宾们印象深刻。
西花厅的座谈一直持续到6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对赵朴初说起了自己年轻时在日本读书的经历,谈到日本的佛教建筑和艺术。两人相谈甚欢,直到深夜。周恩来感叹道:"佛教是联系亚洲人民的纽带。"
1964年,赵朴初准备访问锡兰。临行前,周恩来特意叮嘱他要注意考察南传佛教的特点,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借鉴。这次访问不仅加深了中锡两国的友谊,还为中国佛教界开拓了新的视野。
赵朴初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故事
赵朴初先生早在青年时代,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挚友。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共中央三代领导人结下了深情厚意。在他留下的诗作中,有着大量赞颂和缅怀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人诗篇,是他长期与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历史见证。
1953年,赵朴初等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与国际佛教界的交流日渐增多。赵朴初经常陪同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友人。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印度总理尼赫鲁去世,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下台,这三人都反华,赵朴初相继写下了《尼哭尼》(后改名《哭西尼》),《尼又哭尼》(后改名《哭东尼》)、《尼自哭》(后改名《哭自己》)。这三首曲子用了传统的曲调,极其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赵朴初把这三首曲子经康生送给毛主席看。刚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将访华,毛主席说:“柯西金来了,正好把这组散曲公开发表,给他作为见面礼。”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了“某公三哭”作为总标题,交《人民日报》发表,广播电台也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全文朗诵。一篇文学作品得到如此待遇,还是破天荒头一遭。一时洛阳纸贵,众所皆知。
周总理与赵朴初交往深厚,是对赵朴初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周总理非常赞赏他的才华,还介绍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尽管周总理是前辈,却一直也像别人称呼他为“赵朴老”。
赵朴初与周恩来
1976年1月,周总理与世长辞,赵朴初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为赵朴初写了很多纪念总理的诗,惹恼了“四人帮”一伙,他们所谓追查“政治谣言”,矛头直指赵朴初。在政协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一向笑口常开的赵朴初变成了一个“怒目金刚”,他说:“我可以坦率地讲,在总理去世之后,不仅我自己撰写悼念总理的诗词,而且还修改过不少别人写的悼念总理的诗词。那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热爱总理,心心相通之故,并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背景,并没有什么可调查、可责难之处!”在那个时代,作这样一番发言,不难看出赵朴初一身的勇气、正气和骨气。在《赵朴初韵文集》里,为周总理写的诗有近二十首,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敬仰之情。
解放前期,赵朴初与邓小平在上海开始了交往。1977年,赵朴初听说邓小平已经回到了北京,非常高兴。这年8月,他在阮波家看到赖少其先生画的《万松图》,立即在空白处挥毫写下了著名的长诗《题万松图》,表达了对邓小平的敬意,以“三落复三起”呼唤邓小平出山。后来他又将此诗写成了一幅字,邓小平特意将它压在自己办公室的大玻璃板下。
赵朴初(左一)与邓小平
1997年2月,邓小平在京逝世,赵朴初热泪纵横,哭得硬是受不了。他说:“90多岁的人哭90多岁的人,这才真晓得什么是凄入肝脾了。”他写诗:“泪作江河四海倾,神州忍见大星沉。”
江泽民专门邀请赵朴初等各宗教团体领导人到中南海作客。江泽民同志对赵朴初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亲切地称朴老为“国宝”。
赵朴初与江泽民
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日本右翼势力挑起钓鱼岛争端,赵朴初曾将他先祖赵文楷当年出使琉球时路过钓鱼岛所写的诗,特别抄赠江泽民同志和王任重同志,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江泽民后来见到赵朴初还说起:“你给我的信,我都作为文物保存着。”
来源:花亭湖旅游区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
——END——
关于我们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欢迎非遗直播公司和平台、非遗文创企业、非遗工坊、电商销售平台等企事业单位加盟合作。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