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景区“非遗业态”运营方案

文旅景区非遗业态运营方案: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景区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资源。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景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策导向与基本原则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为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提供了政策指引[20]。该通知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尊重非遗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遗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
创新性发展原则:在非遗保护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
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非遗业态类型与特点
五大主要类型
非遗与旅游融合主要有五大类型[6]:
古镇古村类:
以浙江舟山的东沙镇、贵州凯里的麻塘寨为代表,这类古镇古村承载着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让游客完全沉浸于当地特有的文化场景之中。
民俗活动类:
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非遗专场展演展示活动,推动民间社火、庙会、节庆等民俗类项目与旅游的结合。
传统表演艺术类:
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表演形式,为游客提供视觉和听觉的文化盛宴。
传统工艺类:
如传统手工艺、民间美术等,游客可以通过参与体验,深入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
传统体育和游艺类:
包括武术、竞技、游戏等,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业态的特点
文化性: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地域性: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特定地区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
互动性:非遗与游客之间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游客可以通过参与、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性:非遗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表现形式。
非遗业态运营模式
合作共赢模式
支持并引导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体验场所与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合作,共同设计研发、运营非遗旅游特色产品[25]。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非遗+"多元化发展模式
"非遗+"模式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重要创新。湖南雨花非遗馆通过社会化的策划与运营,构建起了非遗传承与传播功能兼备、本地居民文化消费与游客体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10]。
社区参与模式
贵州丹寨锦绣谷采用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统的技能培训等方式,保护并提升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这种模式强调社区参与,让当地居民成为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的主体。
案例分析
湖南雨花非遗馆
湖南雨花非遗馆首创中国"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通过社会化的策划与运营,构建起了非遗传承与传播功能兼备、本地居民文化消费与游客体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10]。该馆不仅是一个展示非遗的场所,更是一个活态传承的平台,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丹寨锦绣谷
贵州丹寨锦绣谷以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统的技能培训为途径,保护并提升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这种模式不仅保护了非遗,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上下杭景区
上下杭景区通过保护开发,拥有非遗场所17处(商业15家、文保2家),主要业态包含了茉莉花茶、漆器、佾舞、福州伬艺等福州市知名非遗代表性项目[12]。这种模式将非遗与商业相结合,既保护了非遗,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千岛湖景区非遗科技体验馆
千岛湖景区开设非遗科技体验馆,结合淳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和新安江水库形成等内容,让游客通过AI科技机器人的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14]。这种模式将现代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创造了全新的体验方式。
非遗业态运营方案设计
项目梳理与资源评估
全面普查:对景区内的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2],建立完整的非遗资源档案。
价值评估:构建非遗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对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科学评估[33],筛选出适合旅游开发的非遗项目。
分类整理:根据非遗的类型、特点和保护级别,对非遗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为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产品设计与创新
体验产品设计:设计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0]。例如,可以设计非遗手工艺体验、传统表演观赏、民俗活动参与等体验项目。
线路产品开发: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景区内的非遗资源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完整的非遗体验[22]。
特色产品打造:支持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24],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
场所建设与设施配套
非遗展示场所建设:建设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等展示场所,为非遗展示和体验提供硬件支持[0]。
体验设施配套:在非遗体验场所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如演示设备、体验工具等,确保游客能够顺利参与体验活动。
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设计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宣传展示产品[9],提升非遗展示和体验的效果。
传承人培养与参与机制
传承人培养: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
参与机制建立:建立传承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为传承人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遗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20]。
利益分配: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传承人在参与旅游发展中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营销推广与品牌建设
品牌形象塑造:科学规划"非遗"旅游项目形象和市场定位[30],塑造独特的景区非遗品牌形象。
营销渠道建设:选择多种营销渠道和媒介,进行全方位的营销推广,提高景区非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活动策划: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非遗专场展演展示活动[3],通过活动吸引游客,提升景区人气。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措施落实:制定非遗保护措施,确保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监测评估:建立非遗旅游发展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非遗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参与非遗旅游的开发和管理,确保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策略
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城市和非遗营销方案,明确"非遗"旅游项目形象和市场定位[30],确保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和地方在非遗旅游方面的政策支持,为非遗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传承人培训:为传承人提供培训,提高其适应旅游发展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旅游发展。
社区参与:建立社区参与机制,让当地社区在非遗旅游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质量控制:加强质量控制,确保非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质,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异化。
发展趋势
技术赋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AR、VR等技术在非遗展示和体验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游客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例如,千岛湖景区的非遗科技体验馆通过AI科技机器人的讲解和互动体验,让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14]。
跨界融合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与教育、科技、文创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将更加广泛,创造出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体验。例如,"非遗+研学"、"非遗+科技"、"非遗+文创"等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在非遗旅游中得到更加重视,包括文化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确保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长期传承和永续利用。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非遗旅游的国际化发展将得到进一步推进。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遗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
景区非遗业态的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项目梳理、产品设计、场所建设、传承人培养、营销推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系统规划。通过科学的运营方案,可以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景区非遗业态的运营将更加成熟和规范,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0]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302/t20230222_939255.html. 2023-02-22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方案(精选5篇) - 360Doc.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13/10/74532830_1123156756.shtml
[3] 我省出台实施方案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https://www.fuxin.gov.cn/content/2024/910799.html
[6]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五大类型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0614
[9]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 https://whly.ln.gov.cn/whly/zwgk/tzgg/2024041515050627225/index.shtml
[10] 十大成功案例,带你看懂"非遗+旅游"新开发模式.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1919047
[11] "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s://www.ihchina.cn/news_1_details/22557.html
[12] 非遗市场化发展的经典案例研究. https://m.zgfeiyi.net/Detail?id=638797845116718179
[14] 景区探索系列|景区里的非遗"初体验" - 品橙旅游. https://www.pinchain.com/article/316953
[20]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302/t20230222_939255.html
[22]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 https://whly.ln.gov.cn/whly/zwgk/tzgg/2024041515050627225/index.shtml
[24] 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8001
[25]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 https://whly.ln.gov.cn/whly/zwgk/tzgg/2024041515050627225/index.shtml
[3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https://xb.gdufe.edu.cn/article/id/c68ecc58-c2a0-492d-a419-a294c84dfa06?viewType=HTML
[33] 非遗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以苏州市为例. https://www.progressingeography.com/article/2016/1007-6301/1007-6301-35-8-997.shtml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非遗一站式服务: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