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奢侈品!
中国精美绝伦的古代八大金工艺:鎏金、花丝镶嵌、锤鍱、金银错、掐丝、炸珠、錾花、累丝,是工匠精神最好的明证,体现了美、情、价的完美结合,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真正的奢侈品,真正的传家宝。

图源故宫博物院
乾隆款银鎏金嵌珐琅砚盒
“鎏金”是我国传统的一种镀金工艺,它借助金稳定的化学性质镀到铜质器物表面,以防腐蚀、增加其外表的美观度。“鎏金” 是在高温下把金与汞熔融成合金—金汞齐,均匀地镀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热烘烤使汞蒸发,被镀的器物由于接受了热能,表面活化,与金产生分子互渗现象,金就能被转移到铜质器的表面,呈金黄色。这一切都要在高温下进行,所以又称火镀金。鎏金技术的发明,不仅是我国工艺史上的一大成就,并且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声誉。
花丝镶嵌是燕京八绝之一,又名“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镶嵌的成品已经不仅是首饰了,更是艺术品。
花丝镶嵌”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载古艺,可以说是珠宝工艺界的活化石。所谓“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正是对这项精妙工艺的高度概括。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用料奇珍,做工繁复,备受宫廷推崇。花丝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金属与花卉元素完美结合。通过盘曲和掐花的技巧,金属丝可学呈现出花朵的形状和理,使首饰更加生动有趣。这种工艺不仅展示了工匠的技艺,也传遍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清代,铜鎏金文殊菩萨锤鍱像
是晋代发明的一种雕塑技法。是金细工艺的基本技法之一,此法乃利用金、银极富延展性的特点,用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再按要求造成各种器形和纹饰。一般来说,凡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经过锤鍱工艺制成的。锤鍱是我国较古老的一种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错金云纹敦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错金银工艺是中国古代金属装饰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中国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主要用在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青铜器物件上作为装饰图案。它是源自于绘画的灵感,以青铜作为基本背景,以金银体代替画料,从而实现在青铜器物上“绘”出精美华丽的图案效果。

错金几何云纹带钩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先在青铜器表面铸成凹槽图案,然后在凹槽内嵌入金银丝、片,再用错石(即磨石)错平磨光,利用两种金属的不同光泽显现花纹,谓之错金银。如果是将纯铜片嵌入青铜器表面,可叫做镶嵌红铜。
掐丝工艺起源很早,掐丝珐琅起源于波斯(今伊朗),成熟于五、六世纪。以后由波斯传到阿拉伯、东罗马帝国等地,至少在辽代已传入中国,中国首例发现掐丝工艺的是在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馆藏的一对掐丝花冠金簪,便是掐丝工艺所制。
明掐丝嵌宝金如意,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藏
掐丝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墨样花纹的曲屈转折,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谓之掐丝。此项工艺不仅在宝石、金银饰上运用,珐琅器也运用,如掐丝珐琅器等。
掐丝工艺,技艺巧妙,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掐饰出妙趣横生、神韵生动的画面,但这绝非易事。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的金属珠粒首饰
“炸珠”又称“累珠”,是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指以工艺手法制作出金属珠粒,焊接在金、银器物上,作为金属器的装饰。因为金珠粒一颗颗细小如同粟米,也称为“粟纹”工艺,或因最后将金珠焊在器物上的步骤,称之为“焊珠”工艺。这种工艺在四大文明古国都曾广为流传,是金属焊接技术普遍使用之前最常见的首饰装饰手法。
清 银錾刻福寿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錾刻工艺,也被称为錾花,因其发音同四川方言的“站花儿”相似,被调侃为文物装饰界的“站花儿”。就像每个博物馆有自己的“显眼包”一样,錾花工艺也在文物装饰界出尽了风头。其工艺流程主要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以特制的锤子、錾刀等工具,利用金属良好的延展性,在金属材料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使得金属器物在大众视野中脱瘾而出。

錾花金碗
錾刻工艺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秦汉时期逐渐发展,至唐代发展成熟,成为极具特色的金属装饰工艺。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晚期偏早阶段的祭祀坑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金杖,金杖上錾刻的两个带冠头像和四组鱼鸟纹可能是中国金器最早的錾刻花纹图案。
北京故宫珍宝馆藏品金嵌珠錾花杯
累丝是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又名“花丝”或“花作”。它起源于春秋战国的金银错工艺,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清朝更是累丝工艺发展的高峰。能工巧匠们将金银加工成丝,再以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焊接于器物之上,随后进行各项精巧的造型。展厅中夺人眼球的“庭院人物图纸面银鎏金累丝折扇”“山水风景图纸面银鎏金累丝折扇”均是这般打造。清康熙年间,紫禁城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专门负责生产皇家御用品,其下设有“银作”,内分“化银”“炼金”“累丝”“錾花”等十个门类。至雍正朝,甚至单独将“累丝”作为常设作房,足可见该工艺的重要程度。清代造办处集中了全国各地技艺卓绝的工匠,使“中国制造”的独门绝技进一步得到发展。
每一件精致作品的诞生,都是智慧与匠心的完美融合。从构思到成型,每一步都浸透着创作者的汗水与心血。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文化的传承与艺术的展现。让我们以敬畏之心,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精致,向那些默默耕耘的匠人致敬,让他们的智慧与匠心,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