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星期五
农历2025年5月10日

非遗文创/工艺美术作品大赛金奖作品赏析(七、八)


评委综述——

工艺美术不仅是为生活服务的实用艺术,更是一种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生活方式的载体。对社会的感知、对生活的体验,对创作手法不断的尝试,工艺美术创造者们追随时代始终在不断的探索。“中艺杯”作品大赛作为工艺美术的交流平台,每个参赛者无不用心、用力、用情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工艺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呈现每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通过此次大赛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工艺美术的优秀作品不仅彰显了中华传统工艺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展现了创作者们在技艺和艺术方面的精益求精。但在当今时代,仅有技艺还是远远不够,如何颠覆性创意并且引领时尚是工艺美术人更加需要深思的问题。期待“中艺杯”工艺美术作品大赛在未来继续扮演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之桥梁的角色,引领工艺美术的创新潮流

郭爱和

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艺杯”工艺美术作品大赛评审组/评委




  作品赏析  
图片

风生水起

作      者:王家飞、郭红蕾

工艺材料:金属工艺/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金属錾刻、宝石镶嵌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集珐琅艺术、花丝镶嵌、金属錾刻、玉雕透雕、水纹丝錾、宝玉石镶嵌等诸多非遗绝技于一体,于细微之处尽显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与诚挚热爱。作品巧妙地将“风生水起”的祥瑞愿景与“国运昌隆”的宏伟祈愿,熔铸于中国龙昂首九霄、扶摇直上的英姿之中。

图片

洒金千重紫屏风

作      者:王丽华、王翔煜

工艺材料:织绣工艺/苏绣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以缂丝为基底,藤蔓以棕灰等丝线勾勒遒劲脉络,紫色丝线层层叠晕,自烟青过渡至绛紫,薄如蝉翼的花瓣在针尖舒展,恍若凝结着晨露的蝶翼。紫藤自古既象征高洁文人风骨,亦寄寓着坚韧绵长的生命力。留白处金箔暗涌如月华流淌,密实处针脚隐入织物的呼吸。

图片

灵犀

作      者:杨雅童

工艺材料:民间工艺/烙画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以犀牛为创作对象,通过控制烙铁的温度和运笔速度,形成细腻的线条与明暗层次,表现犀牛皮肤的粗糙质感和动态神韵。作品激发大家对于野生动物及自然生态的保护之情。

图片

雅趣

作      者:王倩倩

工艺材料:民间工艺/剪纸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采用虚实背景的方式来表现少女于亭子中作画,多名侍女帮其舒展画纸,帮其磨墨的场景。通过静态的背景来衬托正在展示各种动作的人物。同时也生动剪刻了池中锦鲤的动态,使画面更加灵动。

图片

锔月长河

作      者:曹琬茜

工艺材料:陶瓷工艺/锡、金箔、银粉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融合锔瓷、金缮、银缮、锡补四项传统工艺,在修复过程中探索材料语言的转化——银钉衔接物理结构,金箔凝聚视觉焦点,锡材重塑缺失形态,最终通过金属介质的多维对话,完成器物从实用器具到空间造境的蜕变。

图片

万高

作      者:张平平

工艺材料:琉璃工艺/琉璃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主体似容器却又因层层缠绕,手工塑造的不规形态,赋予其强烈的动态感。作品中透明琉璃线条,如灵动的丝带,在光影下闪烁流转,与内部隐约透出的金属光泽相互交织,营造出神秘深邃的氛围。
图片

硕果累累

作      者:崔超

工艺材料:琉璃工艺/琉璃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直径33厘米,外围缀以三串巨峰葡萄,寓意硕果累累,多子多福。盆体以金黄色为主基调,又融合了些许和葡萄枝叶果近似的绿色红色紫色,罐底印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题词。

图片

福临八方

作      者:冯伟

工艺材料:陶瓷工艺/紫砂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壶身塑八方之形,色泽温润如古玉,石鼎茶声四字配以花鸟竹石的刻画,如一幅灵动的文人画卷。寓意八方来财、福运亨通。

图片

丰年嬉闹

作      者:李彩云

工艺材料:石雕工艺/泰顺石、叶腊石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定格乡村丰收的鲜活瞬间。将劳作的质朴与童真的烂漫巧妙交织,生动勾勒出乡村丰收时节的热闹图景,让观者透过冰冷的石材,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温情与丰收的欢欣。

图片

祈福

作      者:黄茜

工艺材料:皮雕工艺/植鞣革、皮雕艺术颜料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采用皮雕工艺技法,以中国画工笔画风格形式再现敦煌壁画造像风采,丰富的色彩层次体现了装饰画的审美效果。造像人物恬淡优雅传神,物静云动,呈现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图片

大闹天宫

作      者:孙宪民、陈鹏

工艺材料:民间工艺/烙画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历时3个多月完成,以天然葫芦为载体,以西游记大闹天宫的故事为素材,在葫芦上用传统烙画技法进行创作,烙烫出流畅的线条,渲染出均匀的层次感,采用刮刀刮白技法进行高光提白

评委综述——

在传统技艺传承层面,喜见陶瓷柴窑复烧、金属錾刻等濒危技艺通过赛事平台重获关注,部分刺绣类作品更在劈丝穿针、水路留白中尽显工艺美术活态传承的精髓。以精湛技法重现经典韵味,彰显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在艺术表现上,从山水花鸟到现代生活,从写实到抽象,题材边界显著拓宽。从工业设计美学介入的器具创作,到数字技术赋能的动态装置,展现工艺门类突破材料桎梏的可能性。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传递情感与思想,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触动。在创新意识方面的勃发值得肯定,不少作品大胆尝试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将科技与艺术融合,为传统工艺注入时代语汇。展望行业发展,期待更多创作者以大赛为契机,在传统工艺的基因库中深耕细作,坚守传统,勇于创新,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技艺传承的时代注脚——这才是工艺美术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有的担当。

黄伟雄

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艺杯”工艺美术作品大赛评审组/评委



  作品赏析  
图片

高秋行吟图

作      者:林庭芳

工艺材料:石雕工艺/砚石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采用浅浮雕“俏色巧雕”技法,以一方天然蕴藏三色的砚石为基,作者依色造境,将水墨山水凝于刀锋。青灰与淡黄刻笔出画面的主体内容,赭褐为画面的底色,暖黄石皮化为穿透云霭的斜阳,天际留白处浅雕飞鸟数点,似墨痕轻掠。

图片

黄土情·母亲花

作      者:武俊敏

工艺材料:织绣工艺/晋绣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以祖母绣枕顶的牡丹为核心,以针线为笔,以布帛为纸,以母亲剪的四只鸟儿与鱼儿对话布局,丝线穿梭间,不仅是技法的延续,更是情感的传递,承载着她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图片

古韵三履

作      者:刘勇、赵丹

工艺材料:皮雕工艺/植鞣牛皮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以白玉兰为文化基因载体,将花卉的高洁风骨与皮雕工艺的手工温度深度融合,其花瓣舒展的形态与皮革天然肌理形成视觉对话,打造一款兼具典雅、人文气质、现代力量感的男女系列皮鞋。
图片

竹编台灯-未央

作      者:陈红萍

工艺材料:竹编工艺/毛竹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以毛竹(又名楠竹)手工加工成细如发丝的篾丝为原料,采用包瓷编织技法制作灯座,竹藤编镂空编织技法制作灯罩,用安溪特有的水染法经高温染色打磨,装配以现代LED节能灯源。整件作品雅致清新,融合传统与现代家居元素。
图片

《独舞

作      者:肖雪琴

工艺材料:竹编工艺/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在造型上,利用竹的柔韧性编织出动感且具生命力的白鹭形态,振翅遨游在波涛荡漾的海面上,充分体现宋元海丝文化。作品延续传统,展现手工艺独特魅力,在传承中彰显民间艺术价值。
图片

鹰击长空

作      者:谢树林

工艺材料:金属工艺/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采用金属材质配以古铜金色效果,通过弯折、缠绕、穿插等手法,展现出雄鹰的威猛强悍形象,造型精巧突破传统,装点空间,传递对自由、奋进精神的美好寄寓 。

图片

《老虎

作      者:赵兰芳

工艺材料:民间工艺/石头画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选用太行山大峡谷天然的鹅卵石,配以实木根雕底座,作品高40cm、宽25cm、厚8cm,老虎自古以来被视为“百兽之王”,其威猛的形象象征着威严和权势。画面防水不褪色,可保存上百年。

图片

《大团圆

作      者:吕俊庆

工艺材料:陶瓷工艺/紫砂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以"圆满无缺"的哲思为魂以传统绞泥技艺为骨将东方美学的含蓄与当代艺术的张力融于一器壶身取浑圆之态线条如太极留转通体无一处棱角锋芒恰似月轮悬空暗合月满人圆的千古寄情。



图片

奋进之魂

作      者:叶荣兴

工艺材料:金属工艺/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象征着人类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像牛一样,具备坚韧不拔、奋勇向前的精神,不被困难打倒,不断拼搏进取,向着目标砥砺前行。

图片

一路高升

作      者:郭宝安

工艺材料:琉璃工艺/琉璃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以“鹿”为核心意象,谐音“路”与“禄”,其造型与结构,以流畅的曲线延伸,充分表现了动物体型的视觉美感,象征自然与灵性的交融;肌理通过琉璃的凹凸质感表现,强化了光影层次。

图片

山乡溪云

作      者:何武高

工艺材料:陶瓷工艺/青花手绘

参赛类别:创新类

创作理念:作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创作理念。采用较强的“分水法”,充分塑造了景物的空间层次及立体感,体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也传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图片

非遗图文资料: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