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严敬群《谁来关注“非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存和职业发展?》
禅城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备案制度
让更多非遗传承人“被看见”
南方日报讯 (记者/卢浩能)日前,佛山“年画女侠”刘钟萍入选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让非遗传承人发展相关话题再度受到关注。
“谁来关注‘非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存和职业发展?”教育部原中央教科所特聘研究员,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严敬群曾在其评论文章中发出呼吁。
而这一呼吁在禅城有了回音。今年,禅城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备案制度,并在全区开展了备案登记工作。
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出这一备案制度,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岭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巩固壮大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成效。
根据备案制度,登记对象为在禅城区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及创新工作的个人,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良好,并在近五年业务成绩突出,对禅城非遗传承有显著贡献。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按照世代传承、创新发展、传播推广类别进行登记备案。
留意到这项制度后,从事陶艺工作的潘周岩主动申报,并成为了备案登记名单中最年轻的传承人之一。“官方认证能让更多人相信我们是真传承。”他还特地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送上锦旗,以表达“被看见”的感谢。
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国内从事与“非遗”工作有关的“非遗从业者”在百万人以上。而其中进入国家非遗名录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仅有约十万人,另有近百万人是“非代表性传承人”。
“备案制度首开关注‘非代表性传承人’发展的先河。”严敬群表示,备案制度把非遗保护工作落实到“人的发展”这个主体,体现了前瞻性。他认为,引导这些非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职业发展是非遗保护中的关键环节,需通过多维度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社会参与,为其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保障他们的职业权益,引导他们良性发展,激发其传承活力并拓宽职业空间。如此才有利于构建“传承有支持、技艺有市场、职业有尊严”的生态体系。
“备案制度能够给予非遗从业者一个‘名分’。”佛山“年画女侠”刘钟萍认为,这项制度是对“非代表性传承人”的一种认可,有了官方的认证,非遗从业者能够从中收获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了更多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在看见和肯定“非代表性传承人”的同时,禅城还在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作出了不少探索。例如,禅城推出了岭南文创IP100计划;引导、支持醒狮文化元素“国潮化”形成了龙狮文创品牌HEA;对接洽谈泡泡玛特、中国动漫、拼酷等品牌企业,推动本土非遗元素创新转化。
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佛山“敢饮头啖汤”的号召下,禅城将继续在推动岭南文化“双创”发展中推出更多新思路、新探索。
非遗图文资料: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