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星期二
农历2025年5月21日

非遗书法在国际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分析

非遗书法在国际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分析

非遗书法的核心价值与国际传播现状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表现艺术,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层面,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哲学观念与美学精神。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砚的物质媒介,传递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精气神”的集中体现。2024年12月,包含书法习俗在内的“中国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进一步提升了书法艺术的国际认可度,为其全球传播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当前中国非遗书法的国际传播已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格局。政府机构如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高校如绍兴文理学院、非遗传承人群体、海外华人社团以及国际组织共同构建了多层次传播网络。传播形式也从单一作品展示发展为融合展览、教育、体验、数字化的立体模式。以绍兴文理学院创建的海外“兰亭书法学堂”为例,该项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互动模式,将书法教学与文化阐释相结合,形成了可复制的文化传播范式

非遗书法的国际传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书法作为文明对话的媒介被纳入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如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将书法展览与当地艺术节结合,形成跨文化互动的“文化磁场”;在欧洲发达国家,书法则更多以艺术展览和学术交流形式传播,如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兰亭·雅集”展览,通过历代经典作品和现代创新并置的方式,展现中国书法的历史纵深与当代活力;对非洲和拉美地区,则侧重通过公共外交活动和节日庆典进行传播,如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馆收藏鸟虫篆书法作为国礼

非遗书法在国际传播中的多维影响力


非遗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影响力,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欣赏范畴,成为促进文化认同、激发艺术创新、深化教育合作的重要纽带。

促进文化认同与文明对话

  • 深层次文化理解:非遗书法展览通过艺术审美体验打通文化隔阂,使国际观众在审美过程中自然接受文化价值。在墨西哥城举办的“兰亭·雅集”中国书法展上,观众置身于“书山卷海”中,通过《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作品以及当代创新之作,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脉络。展览还设有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身参与创作,从被动观赏转向主动体验,在笔墨实践中领悟“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德国柏林展览中,观众通过篆刻区体验“乙巳墨缘”“书道千秋”等印章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对汉字艺术的理解。这些活动有效降低了文化折扣,使抽象的文化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 情感联结纽带:书法成为外交活动民间友谊的载体。2025年初,在山东夏津县举办的“非遗贺新春”活动中,菲律宾等国外宾亲手书写“中菲友谊,永世长存”书法作品,将外交辞令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表达。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馆则通过收藏非遗鸟虫篆传承人王悦强的作品作为国礼,使书法成为两国文化合作的象征。这类实践表明,书法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在外交场合中传递友好信号,建立情感共鸣。

推动艺术创新与跨文化融合

  • 传统与现代融合:非遗书法在国际传播中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实现创造性转化。当代书法家将传统笔墨与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既根植传统又面向国际的艺术表达。在德国柏林展览的现代书法展区,13位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展示了书法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探索。这些创新实践既保持了书法的文化基因,又赋予其当代艺术表现力,为国际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化的全新视角。

  • 跨界艺术对话:非遗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形成跨文化创新。国际留学生非遗技艺交流活动中,来自摩洛哥、孟加拉国的学生将篆刻、书法与本国图腾纹样相结合,创作出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非遗同创未来”全球美育活动则鼓励全球少年以数字技术重新诠释书法、剪纸等非遗项目,如用数字动画呈现书法笔势的韵律美,或通过版画重塑皮影故事。这类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非遗的表现形式,更在艺术层面实现了文明互鉴,使书法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纽带。

拓展教育合作与文化共情

  • 体系化教育平台:海外书法教育项目突破短期展览的局限,构建长效文化传播机制。绍兴文理学院创建的海外“兰亭书法学堂”创新采用“1对N”课程模式和“动态模拟系统+线上课程+线下实践”的多位一体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海外书法教学资源分散的难题。“墨道”书法动态模拟系统能实时捕捉书写轨迹,为学员提供即时反馈;“汉字一百个”双语课程则以游戏化设计降低学习门槛。这些创新使书法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等高校,书法课程已成为当地社会精英了解中国文化的“必修课”,标志着书法教育正式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

  • 沉浸式文化体验:非遗书法活动通过场景化设计深化文化理解。在南宁师范大学举办的“弘扬人类非遗 促进文明互鉴”春节活动中,来自泰国、老挝、东帝汶等国的留学生通过书写春联、制作福字等实践活动,在节日氛围中体验书法的生活美学。爱尔兰都柏林的新春庆典上,数千名当地民众在宣纸技艺体验区亲手捞纸、书写春联、钤印,制作“中国年礼”,将技术体验升华为文化记忆。这类沉浸式活动创造了“文化共情时刻”,使国际参与者在亲身实践中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情感连接。


教育传播模式:绍兴文理学院海外“兰亭书法学堂”


绍兴文理学院创建的海外“兰亭书法学堂”是高校主导型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形成了可复制的书法国际教育模式。该项目以“让世界在笔墨丹青中读懂中国”为使命,通过体系化的教育实践,将书法打造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金名片”

学堂的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课程设计创新:采用“书法+文化”的立体化课程模式,在书法技法教学中融入黄酒、青瓷、丝绸等浙江文化元素。学员在临摹《兰亭序》时同步了解王羲之的文人雅集文化;在练习篆刻时感受汉字演变与金石美学的交融。这种文化浸润式教学超越了单纯的技艺传授,使书法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教学模式创新:开发“动态模拟系统+线上课程+线下实践”的多位一体平台,通过“墨道”书法动态模拟系统实时捕捉书写轨迹,为学员提供即时反馈;“汉字一百个”双语课程以游戏化设计降低学习门槛。这些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海外书法教学资源分散、师资不足的难题。

  • 合作机制创新: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导+民间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模式。通过与驻外使领馆、华人华侨社团、当地文化机构的深度合作,将书法教育嵌入国际社区文化生活。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书法课程成为当地社会精英了解中国文化的“必修课”;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书法展览与泰国民间艺术节结合,形成跨文化互动的“文化磁场”

截至2025年,该项目已形成覆盖多国的教学网络,计划到2030年扩展至“一带一路”沿线主干国家,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


图片

作者: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