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星期二
农历2025年5月21日

非遗产业链/重新审视"重小孩、轻老年"的代际关怀模式

代际关怀的重塑:从社会学视角重新思考老年人与儿童的照顾观念

在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社会中"重小孩、轻老年"的代际关怀模式,具有深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全社会应当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怀和照顾,同时给予儿童更多磨练机会的观念转变,分析这种转变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积极影响。

中国老年人口与关怀现状: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议题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8.7%,到2035年这一比例预计将达到30%。这一庞大的老年群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健康问题、养老资源短缺以及家庭照护压力等。我们无法忽视的是,许多家庭由于经济、地理和情感上的原因,无法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照护与关怀。

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养儿防老"曾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常态。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加之多数年轻一代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城市打拼,导致传统的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尽管中国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仍难以保证所有有需求的老人全部进入相关机构养老。此外,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性难以得到保证,且机构人员大多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生理需求,而老年人尤其是临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常常得不到重视。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正在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金体系和长期护理服务的发展。其次,老龄化还带来了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这要求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养老机构的规范发展。中国正在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并鼓励社会投资参与机构养老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些地区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自发组成"互助团体",共同照顾彼此。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多重原因:经济压力、社会连接需求以及经验传承等。虽然老人照顾老人是一个新鲜的社会现象,但其背后也不乏挑战:专业知识缺乏、心理支持不足以及社会支持缺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整合资源,为老人照顾老人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指导。

传统观念中的代际关怀模式:重小孩、轻老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是一种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重要保障。尊老,顾名思义,就是尊敬老年人,尊重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劳动成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年人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尽管有尊老的传统文化,但在实际的家庭资源分配和情感投入上,却存在着"重小孩、轻老年"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其历史和文化根源。在传统农业社会,儿童被视为家庭的未来和劳动力的延续,而老年人则被视为需要赡养的负担。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常态。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强调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和赡养责任。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农业文化中,其中儿童被认为是父母晚年的重要依赖。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特别是一胎化政策的实施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趋于小规模,儿童数量减少,这种传统模式正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老一辈的传统育儿观念也反映了对儿童的过度保护倾向。一些传统观念往往导致对儿童的过度喂养和过度保护。这种过度保护的育儿方式,实际上可能阻碍儿童发展独立性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社会学视角下的代际关怀重构:重新平衡老年人与儿童的资源分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重新思考和调整老年人与儿童的关怀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制度和过程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经验,以及个体如何反过来塑造社会。在这个框架下,代际关怀模式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家庭结构和资源分配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接近3亿,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新理念,从生命观的优化、老年健康新内涵等方面,兼顾"为老""备老",为中国式养老提供前瞻性思考。

其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儿童发展过程中保护与磨练的平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研究表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要注重在早期给予他们磨炼的机会,以免过度溺爱反而成了依赖的根源。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士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磨炼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才获得了往后的成就。因此,年轻人应当经历挫折和挑战,才能在将来的生活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重新平衡老年人与儿童关怀的观念转变,不仅关乎个体福祉,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们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为儿童创造更多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面对挑战和挫折的能力,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加坚韧和有适应能力的公民。

老年人关怀的社会学分析:从"养儿防老""积极老龄化"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养儿防老""积极老龄化"的观念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家庭关系的深刻变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打破"将老年人视为需要保护的对象""老年期就是要享清福"等传统观念,塑造适应新时代变化,精神自律、生活自立、仍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事务的新老年群体形象。实现这场社会认知上的变革,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代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意识要转变。

在政策层面,应避免将老年人"一概而论",以多样化的老年人形象为前提进行政策设计。不以年龄为唯一标准,而是根据能力、愿望、生活方式提供终身学习、社会参与、就业支持等老龄政策,将老年人的潜能转化为社会资源。在建构社区医疗、护理、生活援助体系的同时,开拓老年教育、代际对话、互助活动、志愿活动以及就业援助等活动空间,逐渐形成老年人"不仅是福利服务的受益者,也是福利服务的提供者"的理念和活动机制。

其次,促进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加强人们对全生命周期参与养老准备的观念。对于年轻一代而言,需要转变将老年人视为"可怜"的对象或"过时的人"的观念,强化将老年人视为"平等伙伴"的意识。通过年轻人向老年人普及数字化技术或社区活动等自然方式,增强代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培养跨越代际隔阂、携手共进的文化。这种互动对年轻人自身而言,也是深化对具有社会性和多样性老龄社会的理解以及学习的机会。

再次,老年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方式也需要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问题日益凸显。他们面临着行动不便、视力、听力下降等问题,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适老化改造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洪彪表示,加快编织养老服务幸福"",让老年人用智慧、经验、劳动拥抱新生活,增加社会活力、社会创造力、社会亲和力,收获更多老年人口健康红利。健康老龄化发展,需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等多维度把握,解决养老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以及由谁提供养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养老服务等问题。

儿童成长的社会学视角:磨练与成长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个体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即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磨练和挑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磨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研究表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要注重在早期给予他们磨炼的机会,以免过度溺爱反而成了依赖的根源。通过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儿童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其次,磨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韧性和抗挫折能力。不论是谁的成长,都需要去不断受到更多的磨练。虽然宝贝们还小,但是他们也会经历一些磨难,这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我们需要让宝贝们去尝试,比如在一些小比赛中,宝贝们没有能够获得成功,那么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磨练。宝贝们会有一种挫败感,此时我们也不能用太过心疼,因为在未来像这样的挫败感还会有很多。如果小时候他们就有了这种经历,那么在未来他们会变得更从容,以后任何挫败都不会轻易将其打趴下。

再次,磨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更能够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参与各种体育项目,孩子们在汗水中收获成长,在挑战中突破自我。这种社交经验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儿童未来在社会中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学习武术等传统活动也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学习武术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儿童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研究表明,定期参与武术活动的儿童在身体健康方面往往优于同龄人,日常运动能力也明显增强。此外,武术学习对于孩子自我控制与专注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武术不仅仅是体能竞技,它更注重心态的调整和意志的锻炼。在练习过程中,孩子需要不断地调整呼吸、保持专注,这种精神层面的训练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专注,提升学业成绩。

从更广泛的社会学视角来看,儿童的磨练和成长不仅关乎个体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通过适当的磨练和挑战,儿童学会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与人合作,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给予儿童适当的磨练,不仅有利于个体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重新思考和调整老年人与儿童的关怀模式,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尊重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一观念的转变,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