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进大学校园与思政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天津传媒学院24级公共艺术专业 曹瀚
摘要
本论文探讨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非遗剪纸与思政教育在文化传承、价值塑造方面的契合点,结合实践案例,提出课程融合、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具体策略,旨在探索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新范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遗剪纸,大学校园;思政学科;文化融合;教育创新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剪纸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将非遗剪纸与思政学科有机融合,既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基于此背景,深入探讨两者融合的可行性与实践路径。
二、非遗剪纸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与意义
(一)文化传承价值
剪纸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将其引入校园,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二)思政教育创新
传统思政教育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有限。非遗剪纸以其生动的艺术形式和实践特性,能将抽象的思政理念转化为具象创作,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育效果。
(三)学生素养培育
剪纸创作过程需耐心、专注,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主题性创作(如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非遗剪纸与思政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融合
1.开发特色课程:开设“非遗剪纸与思政教育”通识选修课,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模块(剪纸历史、文化内涵)和实践模块(主题创作)。例如,在讲解剪纸纹样“和合二仙”时,融入和谐社会理念;以“抗疫英雄”为主题进行剪纸创作,弘扬奉献精神。
2.嵌入思政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剪纸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展示体现诚信、孝道的剪纸作品,增强理论讲解的生动性。
(二)实践活动融合
1.主题创作工作坊:定期举办以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剪纸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剪裁,将思政元素融入作品,如创作“长征故事”系列剪纸,感悟革命精神。
2.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将剪纸作品用于社区文化宣传、公益展览,或开展“非遗剪纸进中小学”活动。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深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实现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校园文化融合
1.打造文化品牌:举办“非遗剪纸文化节”,设置思政主题剪纸展、剪纸大赛、文化讲座等环节,营造沉浸式文化育人氛围。
2.数字化传播:利用短视频平台、校园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剪纸创作过程、思政主题作品解读等内容,扩大影响力,引导学生在创作与传播中坚定文化自信。
(四)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与思政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提升教师将剪纸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发相关教学资源,如案例库、微课视频等。
四、非遗剪纸与思政学科融合的现存问题与对策
(一)现存问题
1.资源不足:非遗剪纸教学师资、工具材料及实践场地有限。
2.融合深度不足:部分活动流于形式,未能充分挖掘剪纸与思政的深层联系。
3.学生参与度差异:不同专业学生对剪纸兴趣不同,导致参与积极性参差不齐。
(二)解决对策
1.整合资源:与非遗传承基地、文化机构合作,引入专业师资与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2.深化内涵:加强理论研究,明确融合的核心目标与路径,避免“为融合而融合”。
3.分层引导:根据学生兴趣与专业特点,设计差异化活动,如艺术专业侧重创作,理工科专业结合科技主题进行剪纸创新。
五、结论
非遗剪纸进大学校园与思政学科融合,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活动、文化等多维度融合,既能推动非遗传承,又能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融合机制,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