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星期二
农历2025年5月21日

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

1、基本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2、主要分类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3、基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的基本特性: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群体性和历史积淀性等。

4、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5、主要保护方式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主要是对一些生存环境恶化、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保护。整体性保护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完整的文化生态中进行保护的一种理念。它强调非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传承人在生活中的状态等,是一种立体的保护模式。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执着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Ⅰ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其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长诗、歌谣、民间笑话、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等。湖北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项目有董永传说、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炎帝神农传说、伍家沟民间故事、黄鹤楼传说、黑暗传等。

Ⅱ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样式,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它主要是通过口头创作方式产生和传播,地域性、流变性、通俗性、程式性等是民间音乐的主要标志。湖北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有武当山宫观道乐、枝江民间吹打乐、宜昌丝竹、兴山民歌、薅草锣鼓、老河口丝弦、马山民歌、唢呐艺术、锣鼓艺术等。

Ⅲ传统舞蹈

传统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世代相传的,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湖北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有土家族撒叶儿嗬、肉连响、高龙、土家族摆手舞、郧阳凤凰灯、麻城花挑、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等。

Ⅳ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指的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传统戏曲艺术。它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武术等元素,讲究唱念做打,具有很强的程式性和技术性。流传湖北的传统戏剧有汉剧、京剧、楚剧、花鼓戏、黄梅戏、皮影戏、提琴戏、傩戏、采茶戏、汉调二簧等。

Ⅴ曲艺

曲艺是中国民族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本质特征是口头语言进行的说唱表演。它具有民间性、通俗性、一人多角、化出化入、说唱为主、简便易演等特点。湖北有代表性的曲艺项目有汉川善书、 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南曲、恩施扬琴、鼓盆歌、三棒鼓等。

Ⅵ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它包括传统武术、传统竞技、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具有深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湖北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武当武术和岳家拳等。

Ⅶ传统美术

传统美术是广大民众创造的各种视觉造型艺术,大体上可分为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工艺、民间建筑四大类,包括广泛流传于各民族、各地域的剪纸、年画、泥人、泥塑、刺绣、编织、风筝、玩具、民居建筑装饰等。湖北的代表性项目有雕花剪纸、大冶石雕、天门糖塑、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武汉木雕船模、老河口木版年画、汉绣等。  

Ⅷ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手工业技术与工艺。包括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制盐、制笔、制墨、颜料制备、火药制备、烟花爆竹制作等其他各类工艺。湖北的代表性项目有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铅锡刻镂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凤筝制作技艺等。

Ⅸ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主要指中医中药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药学,它属于传统民间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科学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湖北传统医药的代表性项目有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武当山道教医药等。

Ⅹ民俗

民俗是指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他蕴藏于民众生活之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民俗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有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知识、民间信仰等。湖北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有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武当山庙会、随州神农祭典、汉阳归元庙会、当阳关陵庙会、嫘祖信俗等。


图片

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凡体验》 纪录片项目概况及内容规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更是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凡体验》纪录片项目,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纪录片的子项目之一,全片共30集,每25分钟,内容包含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44个世界级非遗项目(详见附表)。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5月至2026年末完成摄制,并以汉语、朝鲜语双语出版发行,面向全球7800万朝鲜语(韩语)使用者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 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该纪录片以第三人称视角深入非遗项目传承地、传承单位,真人实景探访纪录传承人和体验者沉浸式教与学的互动、 交流过程,生动讲述这些“非遗”项目在古往今来传承历史中所承载的中国故事,及其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深度挖掘、阐发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及精神内涵,全景呈现与之有关的地方自然、人文风貌及民族文化特色,宏观展现一幅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和大团结、大融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壮美画卷。

【主创人员】

策划:玄虎

顾问:严敬群

导演:姜春

撰稿:崔永山

摄像:柳炫

【协拍单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44个非遗项目传承地、传承单位及传承人


“非”凡体验》44项非遗30集纪录片分类分集目录

类别

分集

非遗项目名称

 


手工

艺类



 1

中国书法/中国篆刻

2

中国剪纸

3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4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5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6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

 7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9

热贡艺术

10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11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表演



艺术



12

昆曲

13

京剧/粤剧

14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格萨(斯)尔

15

侗族大歌/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16

南音/藏戏

17

花儿/玛纳斯

18

蒙古族长调民歌

19

古琴艺术

20

中国皮影戏/福建木偶戏

 


 


 


 


实践



活动



21

端午节/春节

22

二十四节气

23

太极拳

24

中国珠算

25

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

26

妈祖信俗/麦西热甫

27

羌年/送王船

28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29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30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西安鼓乐

备注:鉴于许多项目在国际分类中具有跨类属性,表中分类编排仅供摄制分集参考之用,最终作品集号与内容以出版物成品为准。

非遗项目征集内容
现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上表罗列的44个非遗项目“传承地”、“传承单位”及“传承人”入选本纪录片,凡参与本片拍摄的单位和个人没有任何费用
欢迎各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推荐有关的非遗项目入选,讲好非遗故事,面向全球传播。
与此内容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请将非遗项目名称、非遗传承人等报名资料发送到邮箱:83262379@163.com
项目组将安排专人对接拍摄工作。
咨询电话:13810295118

联系人:严敬群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