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以人为本”的非遗传承新理念
“以人为本”的非遗传承新理念
代表性传承人与非代表性传承人的发展需求
代表性传承人和非代表性传承人都面临着各自的发展需求,这些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需求,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促进两类传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性传承人面临的发展挑战
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挑战。首先,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次,代表性传承人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中,非遗面临着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挑战。代表性传承人需要在保持非遗本质特征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这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三,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保障问题亟待解决。许多代表性传承人,尤其是民间艺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艰苦。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他们传承活动的开展。如何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传承中,是非遗保护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四,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尽管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社会偏见和误解。一些人认为传统技艺不如现代职业有前途,或者认为传承人只是"手艺人",缺乏应有的尊重。这种社会认知,影响了代表性传承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非代表性传承人面临的发展困境
非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首先,非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较为突出。他们不是官方认定的传承人,往往缺乏明确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可。这使得他们在非遗传承中处于边缘地位,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非代表性传承人的学习渠道有限。虽然他们对非遗有兴趣并积极参与,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和正规的学习渠道,他们往往难以掌握非遗的核心技艺和知识。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第三,非代表性传承人的创新空间受到制约。由于缺乏经验和资源,非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创新方面往往受到限制,难以提出有深度的创新见解和方案。这不利于非遗的创新发展和时代更新。
第四,非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支持不足。与代表性传承人相比,非代表性传承人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关注和支持。他们难以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发展条件较为艰苦。
两类传承人发展的共性需求
尽管代表性传承人和非代表性传承人面临不同的发展困境,但两者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发展需求。首先,两类传承人都需要提升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无论是代表性传承人还是非代表性传承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以适应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两类传承人都需要获得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与其他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学习,可以拓展视野,提升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
第三,两类传承人都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无论是代表性传承人还是非代表性传承人,都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社会尊重。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更好地投入到非遗传承中。
第四,两类传承人都需要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无论是代表性传承人还是非代表性传承人,都需要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包括收入来源、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只有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传承中。
总之,代表性传承人和非代表性传承人都面临着各自的发展挑战和困境,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需求,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促进两类传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非遗传承人发展的有效路径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促进非遗传承人发展的基础。首先,需要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应当立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注重社区和群体的认同感。通过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和管理机制,确保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传承人获得认定和支持。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传承人补贴机制。政府应当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包括生活补贴、传承活动补贴等,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传承中。"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等各种培训,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推动了非遗传承人薪火相传、永续不断。"
第三,需要完善传承人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当为传承人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解除传承人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安心从事非遗传承工作。
第四,需要加强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当加强对传承人知识产权的保护,防止非遗被滥用、盗用或不当商业开发,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激发传承人的创新动力。
经济支持与产业发展
经济支持和产业发展是促进非遗传承人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和非遗的保护工作。
其次,需要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非遗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经济资源。通过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开发具有市场价值的非遗产品和服务,可以为传承人创造经济收入,提高其经济地位。
第三,需要创新非遗商业模式。鼓励传承人创新商业模式,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和服务,提高非遗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价值。例如,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非遗产品,通过文化体验活动推广非遗文化,通过品牌建设提升非遗影响力等。
第四,需要拓宽非遗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拓宽非遗融资渠道,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设立非遗投资基金、发展非遗众筹、开展非遗金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
教育培养与能力建设
教育培养和能力建设是提升传承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需要加强传承人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修班和工作坊,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需要完善师徒传承机制。师徒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应当加强对师徒传承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传承人之间的技艺交流和经验分享。第三,需要推动非遗进校园。将非遗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和了解,为非遗传承培养后备力量。第四,需要加强传承人国际交流。鼓励传承人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拓展视野,提升能力。通过参加国际非遗展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传承人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平台搭建与社会参与
平台搭建和社会参与是促进非遗传承人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需要搭建传承人交流平台。通过建立传承人交流平台,促进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其次,需要建设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建设非遗传承基地,为传承人提供固定的传承场所和设施,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第三,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非遗传播开辟新路径,年轻传承人通过直播、短视频展示技艺,吸引'90后''00后'成为非遗消费主力军,2023年某平台非遗电商成交额同比增长370%,非遗产品逐渐融入青年生活。"
第四,需要加强非遗宣传推广。通过媒体宣传、展览展示、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对传承人的尊重和支持。
文化创新与时代融合
文化创新和时代融合是促进非遗传承人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推动非遗创新发展。鼓励传承人在保持非遗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促进非遗的创新发展。其次,需要促进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鼓励传承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非遗的传承方式和表现形式,提高非遗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第三,需要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鼓励传承人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创造具有非遗特色的现代产品和服务,提高非遗的实用性和市场价值。第四,需要加强非遗理论研究。鼓励学术界加强对非遗的理论研究,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高校应当加强对非遗的理论研究,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以人为本的非遗传承新理念
通过对非遗传承中"人的发展"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非遗传承与发展必须首先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和"非代表性传承人"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是非遗传承的基础和前提,非遗传承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非遗作为"活态"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存在和延续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实践。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无论是代表性传承人还是非代表性传承人,都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持续的动力。
作者: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