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非遗传承与发展为什么首先要关注"人的发展"
非遗传承与发展为什么首先要关注"人的发展"
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是对传统技艺和文化表现形式的保存,更是对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维护。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始终被视为最为关键的变量。"传承人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本质——它是一项以人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事业。
非遗的概念源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一定义强调了非遗与人的密切联系,指出非遗是人类社区、群体和个人活态传承的文化表现。
在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中国是第一批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2005年国务院发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2006年公布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些政策和法律文件的出台,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身份认同与政策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始终围绕着"人"展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条就明确提出,本公约的宗旨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赏的重要性的意识"。这些宗旨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理念:非遗保护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发展需求。
非遗传承中人的核心地位
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非遗作为"活态"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存在和延续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实践。从本质上讲,非遗是人类社区、群体和个人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传承人: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传承人的技艺和知识是无形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他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和积累,掌握了精湛的技艺。例如,木雕艺人能够用刻刀将木材雕琢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剪纸艺人可以用剪刀剪出精美绝伦的图案。这些技艺的掌握和传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
传承人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者,他们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很多传统技艺或轴心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而传承人的存在为这些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可能性。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和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传承人的角色不仅限于技艺的传授,他们还承担着教育的使命。他们通过讲故事、示范或开设工作坊,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凝聚。
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
在中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部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履行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审定、公布等程序。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长期从事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熟练掌握其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知识和核心技艺;(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且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三)在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四)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德艺双馨。
非代表性传承人的角色与意义
除了官方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外,还有大量非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代表性传承人是指那些不是官方认定的传承人,但仍然参与非遗实践或相关活动的人。他们可能是代表性传承人的学生,或者是对某一非遗项目有兴趣并积极参与的爱好者。
这些非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他们是非遗的实践者和体验者,通过参与非遗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次,他们是非遗的传播者和推广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分享,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最后,他们也是非遗的创新者和贡献者,通过自己的创造和贡献,丰富和发展非遗的内容和形式。
在非遗传承的生态系统中,代表性传承人和非代表性传承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传授,而非代表性传承人则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两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非遗传承的完整生态链。
综上所述,人在非遗传承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代表性传承人还是非代表性传承人,都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持续的动力。"只要抓住了'人'这一核心,就抓住了民间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就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就能做好保护与传承这篇文章。"
人的发展与非遗传承的辩证关系
人的发展与非遗传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的发展是非遗传承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构成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动力。
人的发展是非遗传承的基础
人的发展对于非遗传承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非遗是人类社区、群体和个人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这意味着,没有人的参与和创造,非遗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其次,非遗的传承需要依靠传承人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这些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需要传承人不断磨练和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只有传承人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履行传承职责,将非遗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第三,非遗传承人的发展不仅包括技艺层面的发展,还包括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全面发展的传承人,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保持非遗本质特征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此外,人的发展还关系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传承人的身体健康、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其传承活动的开展和效果。只有当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其发展权利得到保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传承中。
非遗传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非遗传承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首先,非遗传承为传承人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在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养。通过参与非遗传承,传承人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还了解了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拓展了知识视野,提升了文化素养。
其次,非遗传承为传承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实现价值的平台。通过非遗展演、比赛和交流等活动,传承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创作,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认可和尊重,对于传承人的心理发展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非遗传承为传承人提供了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传承逐渐成为一种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职业。许多传承人通过传承活动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地位。这不仅有利于传承人的物质生活改善,也有助于提升其社会地位和文化自信。
最后,非遗传承为传承人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传承人可以根据时代需求和自身理解,对非遗进行创新和发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和新形式。这种创新活动,不仅丰富了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也促进了传承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作者: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