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旅局长急需解决的7个非遗问题清单
基层文旅局长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线指挥官”,对于本地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关非遗工作需聚焦基层实操痛点、结合地方资源特性,兼顾 “保护本真性” 与 “活化实用性”。
一、基层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核心挑战
聚焦基层非遗生存的现实困境,精准定位问题根源,为后续对策提供依据。
濒危项目的识别与抢救:
如何建立基层非遗项目动态监测机制?(如通过村/ 社区摸排,识别 “传承人不足 3 人”“3 年以上无展示活动” 的濒危项目);针对手工技艺类、口头文学类等 “无形易逝” 项目,基层可采取哪些低成本抢救措施(如村民口述记录、简易视频存档)?
保护资源的供需矛盾:
基层非遗保护资金“僧多粥少”(如县级年度非遗专项经费不足 10 万元),如何通过 “向上争取 + 社会众筹 + 村集体自筹” 多元解决?;乡镇文化站专业人才匮乏(多为兼职人员),如何通过 “县聘乡用”“志愿者培训” 弥补人力短板?
非遗本真性与“商业化异化” 的平衡:
基层为短期增收过度开发非遗(如将传统刺绣简化为流水线产品),如何划定“商业化红线”?(如明确 “核心技艺必须手工完成”“传统仪式流程不可删减” 等底线标准)
二、传承人培育:破解“老龄化” 与 “断代” 困局
传承人是非遗的“活载体”,基层需重点解决 “谁来传”“怎么传” 的问题。
新生代传承人的吸引与留存:
面对年轻人“学非遗赚不到钱”“不如外出打工” 的现实认知,基层可推出哪些激励政策?(如为青年传承人提供创业补贴、将非遗技艺纳入当地职业院校选修课学分);如何依托乡村振兴政策,让青年传承人 “在家门口有收入”(如结合非遗工坊、乡村旅游提供岗位)?
高龄传承人的技艺“抢救性记录”:
针对80 岁以上、行动不便的传承人,基层如何组织 “一对一跟学 + 影像记录”?(如联合乡镇卫生院提供健康保障、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整理技艺图谱);传承人的 “技艺所有权” 如何明确?(如通过村规民约约定 “传承人去世后,技艺资料归村集体共享”,避免私人垄断或流失)
传承体系的“去中心化”:
除了“师徒制”,基层是否可探索 “社区共传” 模式?(如让非遗融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 —— 苗族银饰技艺由 “全村妇女轮流学”,壮族歌圩由 “全屯村民即兴对唱” 维系)
三、非遗活化:从“博物馆里的展品” 到 “生活里的资产”
基层非遗的价值需落地到“惠民”,即让非遗成为带动地方发展、改善民生的资源。
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如何将非遗转化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如打造“非遗主题村”—— 浙江松阳平田村以 “契约文书” 非遗建展览馆,带动民宿增收 30%);非遗如何助力农产品增值?(如土家族织锦包裹土特产、侗族蓝靛染工艺赋能 “生态农产品包装”)
“轻量化” 文创开发的基层路径:
基层缺乏高端设计团队,如何依托“在地智慧” 开发文创?(如组织村民用传统纹样设计手机壳、帆布袋,通过县域电商平台销售);如何避免 “同质化”?(如结合地方特色 —— 陕北剪纸突出 “窑洞生活”,云南竹编强调 “雨林元素”)
非遗“进场景” 的落地形式:
除了“进校园、进社区” 的常规活动,基层可探索哪些更具沉浸感的场景?(如在乡镇集市设 “非遗市集”、在传统节庆中恢复 “非遗仪式”—— 福建莆田村社 “元宵节” 融入木雕神像制作展示)
四、政策落地:打通非遗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国家非遗保护政策需在基层转化为可执行的“细则”,避免 “文件空转”。
县级非遗保护规划的“本土化”:
如何结合县域文旅发展总规,制定“一项目一方案”?(如对 “传统戏剧” 类项目,规划 “乡镇巡演 + 校园传承” 双路径;对 “传统医药” 类项目,联动卫生院设 “非遗诊疗点”)
跨部门协作的“基层解法”:
非遗保护涉及文旅、教育、农业、乡村振兴等多部门,基层如何打破“壁垒”?(如建立 “县级非遗联席会议” 制度,由文旅局牵头,每月协调各部门资源 —— 教育局负责非遗进校园课时,农业局负责非遗工坊用地审批)
资金使用的“精准性”:
基层非遗专项资金如何避免“撒胡椒面”?(可采取 “竞争性分配”,向 “传承人明确、有活化计划” 的项目倾斜)
五、数字化与传播:让基层非遗“走出大山、越过江河”
基层受限于地理偏远,需通过低成本数字化手段扩大非遗影响力。
“轻量化” 数字化记录:
无需专业设备,基层如何用手机完成非遗建档?(如拍摄“传承人技艺演示 + 口述讲解” 短视频,上传至县级云平台;用 Excel 表格记录 “项目起源、核心技艺、传承谱系” 等基础信息)
新媒体传播的“乡土表达”:
基层文旅干部如何亲自“下场” 传播?(如模仿 “新疆马局长”“四川刘局长” 的短视频风格,在田间地头、古村落里演示非遗技艺 ——“我是 XX 县文旅局长,今天带大家看村民怎么用传统方法做米酒”);如何联动本地村民成为 “非遗宣传员”?(如培训村民用抖音发布 “自家非遗日常”,给予流量扶持)
线上线下的“流量转化”:
通过短视频火了的基层非遗(如贵州村BA 中的苗族银饰),如何将 “线上关注度” 转化为 “线下消费力”?(如开通 “非遗体验预约” 小程序,引导游客到村体验;对接电商平台开设 “非遗特产店”)
六、区域协同:破解基层“小而散” 的资源局限
单个县市的非遗资源有限,需通过区域联动形成合力。
跨县域非遗资源的“整合开发”:
同一文化圈(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基层县市,如何联合打造“非遗文旅线路”?(如陕晋豫黄河金三角联合推出 “传统面食技艺之旅”,串联陕西 biangbiang 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的非遗体验点)
相似非遗项目的“差异化发展”:
避免“同质化竞争”(如多地都有 “竹编”),基层如何挖掘自身特色?(如浙江安吉竹编侧重 “家居文创”,四川青神竹编侧重 “艺术摆件”,通过区域协商明确定位)
“强带弱” 的帮扶机制:
非遗资源丰富的县如何带动薄弱县?(如“非遗工坊” 建设经验共享、传承人跨县授课、联合申报省级非遗项目)
七、非遗与社会参与:构建“全民共护” 的基层生态
基层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社群”,需激发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的主动性。
村民的“主体地位” 激活:
如何让非遗从“政府保护” 转为 “村民自觉”?(如将非遗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约定 “村民有义务参与非遗展示活动”;对参与传承的村民给予 “积分奖励”,可兑换生活用品)
企业与社会组织的“赋能路径”:
如何吸引本地企业参与?(如鼓励农产品企业用非遗元素包装产品—— 茶叶企业与传统剪纸合作设计包装,利润反哺剪纸传承人);如何引入公益组织资源?(如对接非遗保护基金会,争取小额资助用于传承人培训)
基层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一线经验” 被看见、让 “实操难题” 有解法。通过聚焦上述议题,既能提炼可复制的基层方案,也能为上级政策制定提供 “接地气” 的参考依据,最终让非遗在基层真正实现 “活态传承、生生不息”。
作者: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