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星期六
农历2025年7月8日

2025年上半年非遗热点报告及非遗发展分析

2025年上半年非遗热点报告及非遗发展分析

2025年春节期间抖音平台非遗传播的详细数据:

  • 2025年春节期间,抖音平台上非遗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达1679亿次
  • 平均每天有17.3万场非遗直播
  • 抖音中共有1294位经认证的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达247人,同比增长24%
  • 过去一年来,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同比增长31%
  • 1400万网友通过抖音分享非遗体验


2025年非遗领域的多项重要政策变化和发展趋势:

  1. 非遗保护新政策

    • 认定非遗传承人每年补贴2万元
    • 举办非遗活动每场奖励5000元
    • 非遗工坊建设每处补助10万元
    • 鼓励非遗展演融入城市消费场景
  2. 非遗产业发展趋势

    • 政策持续利好,国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条例》等
    • 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超96.5亿元
    •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出主题旅游线路、研学产品和演艺作品
    • 技术赋能非遗保护和传承
  3. 传播渠道多样化

    • 非遗直播、短视频、电商平台、文博旅游等成为重要传播方式
    • 数字技术推动非遗创新保护和传承


2025年上半年非遗传播和融合发展的案例:

  1. 山西省的非遗典型案例,包括灵丘罗罗腔(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田师傅黄烧饼非遗工坊和飞天创意非遗工坊(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地)
  2. 泉州非遗时尚秀入选2025城乡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案例(全国仅6席)
  3. 苏州举办的2025年"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主会场活动,推介了31条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4. 《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中提到的非遗体验已成为小城文旅的核心内容,如景德镇手工制瓷、泉州簪花围、潮州英歌舞等


非遗传承创新新案例:

  1. 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以国家级非遗西秦刺绣为支点,探索"文化传承+产业振兴+村民共富"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合作社+绣娘+农户"模式,建立"传承+研发+创新"全链条保护体系。成立秦绣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培训、分散制作、集中质检"方式,将留守妇女、银发匠人转化为产业工人。产品附加值提升40%以上,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320户农户,人均年增收1.2万元。

  2. 东乡县:创新"流动展览进乡村"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活化文物资源、深化馆校联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走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累计开展"流动展览进乡村"活动30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20万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巡展5000人次,形成"馆校联动、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3. 丽水市:多个创新案例入选,包括"非遗+展示展演"、“非遗+国际交流”、"非遗+工作坊"等模式。如《云和包山花鼓戏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案例》和《传统与现代的非遗对话——丽水沉浸式非遗情景展演》等。

  4. 罗甸县木引镇:成立"亚鲁王传习所",推行"老艺人带徒弟"模式,让非遗文化从"寨老独唱"变为"青春合唱"。以"传习所+研学游"、"进校园+家庭传承"双轨并行,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5. 陕西省非遗工坊:《临渭草编:巧手编出新生活》和《武功刺绣:一针一线绣出新风采》两个案例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临渭区的巧娘草编非遗工坊通过"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直接带动600多户家庭就业,平均每人工坊年收入1.3万元,辐射影响超万人。

  6. 山西省非遗典型案例

    • 包含非遗保护实践、非遗工坊、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地三大类共30个典型案例
    • 非遗保护实践典型案例包括:上党二簧、灵丘罗罗腔、平阳泥塑等
    •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包括:泽州压饼、田师傅黄烧饼、大海面塑等
    • 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地典型案例包括:喜镇苏庄、飞天创意非遗工坊、小西天庙会等
  7. 甘孜州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案例

    • 2025年春节、藏历新年及元宵节期间,接待游客171.18万人次,旅游收入1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7%和25.71%
    • 以"非遗里的中国年"为主题,精心设计了12个重点景区,创造出沉浸式的非遗展演场景
    • 通过"非遗+科技"创新,使用AR技术复原茶马古道历史风貌,推出"指尖非遗"数字互动展示
    • 构建"非遗研学+文创消费+主题住宿+节庆美食"的产品矩阵,推出5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8个省级非遗工坊体验基地


  • 2025年上半年非遗热点

    • 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2025年上半年十大"足迹"
    • 2025年首个"非遗版"春节
    • 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
    • 非遗贺新春等主题活动
  • 非遗传播数据

    • 抖音平台上非遗相关内容的播放量、直播场次等
    • 年轻人(特别是00后)对非遗的关注和参与度
  • 非遗政策

    •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2025年非遗保护新政策
    •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条例》
  • 非遗与旅游融合

    • 山西省非遗典型案例
    • 泉州非遗时尚秀
    • "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主会场活动
    • 31条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非遗市场规模数据

  • 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0%以上
  • 中国非遗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 未来非遗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 非遗茶盏行业市场规模由2021年的65.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6亿元


非遗发展趋势

  • 从"抢救性保护"迈向"创新性发展"
  • 政策赋能、科技驱动与消费升级共同推动非遗发展
  • 数字化转型与科技融合成为重要趋势
  • 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包括与科技和时尚的创新融合
  • 非遗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成为热门选择
  • 传播渠道多样化,直播和社交媒体成为重要阵地
  • 非遗产业化趋势明显,品牌塑造成为发展方向


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1. 现代化进程的冲击

    •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导致本土非遗面临边缘化
    • 城市化与基建冲突:历史街区拆除、传统村落空心化
  2. 环境与灾害威胁

    • 气候变化影响(如湿度变化导致壁画剥落)
    • 人为破坏(战乱、盗掘文物)
  3. 技术与传承断层

    • 传统技艺失传(学徒减少)
    • 修复技术滞后
  4. 经济与治理困境

    • 资金短缺
    • 旅游开发失衡
  5. 法律与标准化问题

    • 非遗项目认定和保护法律框架不足
    • 知识产权保护缺失
    • 法律关系需要理顺,行政立法需完善
    • 传承人遴选机制需健全
  6. 保护意识与传承问题

    • 公众对非遗认知和认同度不足
    • 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


非遗数字化保护和科技赋能:

  1. 数字化保护与精准监测

    •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提供精准化、实时化的解决方案
    •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数据分析平台,对文化遗产的微环境、结构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全天候监测
    • 良渚古城遗址利用综合监测平台,实时采集遗址湿度、温度、位移等数据
    • 浙东南沿海的木质古建筑通过湿度传感器和三维扫描技术建立防潮防腐数据库
  2. 精准修复与数据驱动

    • 高精度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记录文物形态、材质和损伤状况
    •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通过三维扫描和釉料成分分析指导传统工艺复刻
    • 绍兴古桥群修复工程借助数字建模技术还原原始结构力学特征
  3. AI技术的广泛应用

    • AI工具已成为非遗创作者的核心生产力
    • “非遗+电商”、"非遗+文旅"模式爆发,剪纸、年画等品类年营收超千万
    • 张艺谋团队借助AI打造非遗主题剧本杀、机器人舞蹈秀
    • AI作文工具"搜狐简单AI"提供非遗相关写作素材
  4. 政策支持与合规发展

    • 2025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要求"技术向善"
    •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藏品确权
    • 多地政府推出"非遗数字化专项基金"
  5.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上专家学者围绕AI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展开讨论
    • 呼吁在应用AI过程中平衡传统与创新,确保文化真实性
  6. 沉浸式体验与传播创新

    •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推广非遗技艺展示
    • 通过VR、AR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让非遗"活"在当下


2025年非遗活动:

  1. 《2025年非遗晚会》在河北雄安新区录制,全国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参与,展示了300余项代表性非遗项目
  2. "非遗绽放!"活动在多地举办,包括山西太原非遗年俗艺术展、河北三河年画艺术、湖北襄阳传统技艺展示等
  3. 2025年"非遗贺新春·年画进万家"全国主场活动在河北邯郸举办,主题为"新年画·新创意·新表达"
  4. 2025年"非遗贺新春 点亮中国灯"全国主会场活动在四川自贡启动


非遗保护政策信息: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到2025年目标: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
    • 到2035年目标:非遗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
  2. 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 明确到2025年非遗保护体系更完善,涌现一批标志性保护成果
    • 提出健全保护传承体系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等
  3. 云南省非遗保护工作

    •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到2035年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
    • 提出六大措施加强保护传承体系,包括加强调查记录、加强代表性项目评审管理、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等
  4. 国家2025文旅产业支持政策

    • 将"乡村振兴与非遗活化"作为重点支持方向之一
    • 政策包括《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和《"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非遗保护的市场数据信息:

  1. 市场数据

    • 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非遗项目考察与策划、非遗项目传承与培训、非遗项目展示与推广、非遗项目传媒与文化创意产品等
    • 其中,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培训是最重要的服务之一
  2. 浙江省非遗保护政策

    • 2006年起,浙江省每年投入1500万元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浙江省有4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国篆刻、中国剪纸


2025年上半年非遗热点报告及非遗发展分析

非遗传播数据与新媒体融合

抖音平台非遗传播数据

2025年春节期间,抖音平台上创下了令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直播数据,平均每天进行着17.3万场非遗直播。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数字时代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典范。这些直播活动涵盖了地域丰富的非遗项目,从传统手工艺到地方戏曲,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各地的文化风情,还能与匠人互动,学习其中的技巧与知识,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抖音非遗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达1679亿次,日均非遗直播17.3万场,总投稿量近5000万条。这些数字背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以"非遗贺新春"话题为例,其播放量超27亿次,吸引了53万条投稿。年轻用户通过"AI剪纸"特效工具创作短视频,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数字化的互动体验。

年轻群体参与度提升

报告中提到,抖音中传承非遗的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截至目前,抖音中共有1294位经认证的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95后)达247人,同比增长24%。此外,平台上百万粉、万粉非遗创作者数量也持续增长,分别达21%和23%。

过去一年来,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同比增长31%;1400万网友通过抖音分享非遗体验,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有6.5万场非遗直播。

抖音助力非遗消费

非遗视频和直播,带动非遗好物和风光被更多用户体验、消费,抖音电商中非遗商品年销量超65亿单。在首个"非遗版"春节,各类非遗传承人、创作者发布非遗内容,带动非遗相关抖音视频总播放量破1679亿,平均每天有17.3万场非遗相关直播;非遗好物成抢手"新年货",抖音电商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33.7%。

抖音平台通过扶持传承人、创新传播手段、搭建线上舞台、带动新消费和引领新文旅等五个维度,构建起了非遗赋能体系。首先,平台积极扶持非遗传承人,让他们有机会通过短视频展示自己的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其次,抖音利用数字技术,如AI特效和数字人,激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拓展了内容叙事的维度,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2025年"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主会场活动

1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主会场活动在江苏苏州启动。作为"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次活动以"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推介全国"古城过大年"特色活动,发布31条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高铁上的非遗"计划、"非遗贺新春·AI中国年"活动、江苏"非遗好物"等。

甘孜州非遗春节盛典

2025年春节、藏历新年及元宵节期间,甘孜州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致力于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实现了171.18万人次的接待量和18.7亿元的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17%和25.71%。

《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5年1月7日至3月1日,"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文旅活动中,非遗旅游成为核心板块,覆盖10项重点活动。春节期间,景德镇因"手工制瓷"体验搜索量上涨524%,泉州簪花围、潮州英歌舞等非遗项目带动订单暴增超4倍,黔西南"布依族婚礼"沉浸体验也迅速走红。

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

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暨山西非遗消费季(夏季)活动定于7月30日在大同启动。本次活动以"晋享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为期一个月。由中国烹饪协会、省文旅厅、省商务厅共同主办。主要包括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暨山西非遗消费季(夏季)活动启动仪式、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活动、非遗主题市集、中国非遗面食体验周、非遗面艺表演、非遗面食争冠赛、非遗展演、非遗研学等系列活动。

泉州非遗时尚秀

4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2025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在北京举办。会上,"泉州非遗时尚秀"入选2025城乡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案例,全国仅6席。中国旅游研究院给予"泉州非遗时尚秀"的发布词是:艺术赋能非遗活化,助力城乡旅游融合发展的泉州实践。泉州以艺术赋能、非遗活化为核心路径,探索出一条在地文化基因与现代审美共鸣的城乡融合新样态。

山西非遗典型案例

近日,山西省文旅厅公布了2025年山西省非遗典型案例名单,包含非遗保护实践、非遗工坊、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地3大类30个典型案例。其中,灵丘罗罗腔入列非遗保护实践典型案例、田师傅黄烧饼非遗工坊入列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飞天创意非遗工坊入列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地典型案例榜单。

非遗保护政策与资金投入

中央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庆富介绍,近年来,非遗法制化保护进入快速发展期。部级法规强化了非遗法制化保护的可操作性,地方性法规共同构建了非遗法制化保护的脉络。

地方政策支持

浙江省2006年起,每年投入1500万元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于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22个非遗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其中,就有浙江省申报的4个项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国篆刻、中国剪纸。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条例》等政策的出台,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超96.5亿元,为非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025年非遗保护新政策

2025年非遗保护政策来了,认定非遗传承人每年补2万元,举办传奇活动每场奖5000元,非遗工坊建设每处补10万元。特别提醒:到文旅局申报,提交技艺证明和传承计划。

数字化保护与科技赋能

数字技术赋能文遗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革命正深刻体现在我国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事业之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科技赋能、活化利用、制度创新等举措,在数字化时代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范式,从动态监测、精准修复、数据管理和创新传承四个维度深度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生。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精准化、实时化的解决方案,以动态监测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数据分析平台,可对文化遗产的微环境、结构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全天候监测,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AI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2025年非遗传承迎来技术革命,AI工具已成为创作者的核心生产力。非遗数字化正催生新业态。2025年政策推动下,"非遗+电商"、"非遗+文旅"模式爆发:电商变现:非遗传承人通过AI生成文创设计,结合小红书店铺销售,剪纸、年画等品类年营收超千万;沉浸式体验:张艺谋团队借助AI技术打造非遗主题剧本杀、机器人舞蹈秀,单场门票溢价至588元仍供不应求。

在广西三月三文化活动期间,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全景展示天琴艺术,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助推天琴艺术"破屏出圈";借助人工智能,人们可以传唱刘三姐歌谣、感受坭兴陶的温度、品尝瑶族油茶,将数字技术嵌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入歌"、"入画"、"入舌尖"。

区块链技术应用

2025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技术向善",非遗数字化需兼顾流量与价值:内容合规:AI工具需内置审核机制,确保非遗传播符合文化保护导向;版权保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藏品确权,防止AI生成作品的盗用风险;区域协同:多地政府推出"非遗数字化专项基金",鼓励中小企业采用AI工具降低创作成本。

数字化保护与精准修复

在文化遗产修复领域,数字技术实现了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的跨越,精准修复实现文化遗产复原。高精度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可完整记录文物的形态、材质和损伤状况,生成数字化模型,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为例,通过对代表性器物进行三维扫描和釉料成分分析,构建虚拟复原模型,指导传统工艺的精准复刻,为传统工艺复原提供科学支撑,推动非遗保护从经验传承转向数据驱动;绍兴古桥群修复工程则借助数字建模技术,还原原始结构力学特征,确保修复后的古桥既保留历史风貌,又符合现代安全标准。

非遗创新传承模式与乡村振兴

千阳县非遗传承创新模式

近日,陕西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名单揭晓,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传承非遗文化 绣出幸福之花》成功入选。该村以国家级非遗西秦刺绣为支点,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产业振兴+村民共富"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文化经济双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千阳县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立足西秦刺绣千年文化底蕴,创新"合作社+绣娘+农户"产业组织模式,构建"传承+研发+创新"全链条保护体系。南寨镇闫家村成立了秦绣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培训、分散制作、集中质检"方式,将留守妇女、银发匠人转化为产业工人。邀请传承人驻点授艺,抢救性复原传统纹样30余种,联合高校设计团队开发婚庆、家居、文创三大系列200余款新产品,让五毒肚兜等古老图腾走进现代生活,产品附加值提升40%以上。

东乡县非遗传承创新模式

近年来,东乡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引领,依托县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创新打造"流动展览进乡村"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活化文物资源、深化馆校联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三大举措,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县博物馆精心打造"行走的文化课堂",将古生物化石、民族服饰等馆藏精品转化为流动展板,以流动展览的形式,构建起"可移动的文化矩阵"。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流动展览进乡村"活动30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到20万人次。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创新开展"传统节日+非遗传承"主题活动,精心策划"非遗流动课堂"项目,通过流动展览、互动体验、课程融合等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展厅、走进校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先后在全县150多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巡展。

陕西省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这次评选中,《临渭草编:巧手编出新生活》和《武功刺绣:一针一线绣出新风采》两个案例成功入选,这不仅是对陕西省在非遗保护和利用方面努力的肯定,更是为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陕西方案"。

临渭区的巧娘草编非遗工坊,通过实施"工坊+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将非遗的传承与农民的增收结合在了一起。工坊不仅制作出上百种涵盖工艺装饰、家居用品和文创产品的草编制品,并成功注册了"巧娘草编"品牌,还借助电商将这些产品迅速推向全国。在"巧娘草编"的推动下,工坊也进行了150余期的专业培训,直接带动了600多户家庭的就业,平均每人的年收入达到1.3万元。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