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星期三
农历2025年6月27日

非遗创业园:我们将构建一个怎样的“黄金非遗生态圈”?

怎样的非遗生态才能称为“黄金非遗生态圈”?

图片
图片
图片

要构建一个真正优质的“黄金非遗生态圈”,需要满足以下核心特征,形成一个“可持续、有活力、全链条贯通、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

1.  深厚的文化根基与活态传承:

    传承人核心地位: 尊重并赋能非遗传承人(个体或群体),确保技艺、知识和精神内涵的原真性传承。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社会尊重和传承环境。

    社区参与活化:非遗项目深深扎根于其原生社区(或相关社区),社区成员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守护者和受益者。非遗活动融入社区生活、节庆和仪式,保持其活态性。

    系统性传承机制:建立完善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学校教育(非遗进校园)、社会培训等多层次传承体系,确保代际传递不断层。

2.  完整的全产业链条贯通:

    原材料可持续供应: 对于依赖特定原材料(如特定木材、矿物、植物染料、蚕丝等)的项目,建立稳定、可持续、符合伦理的供应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再生能力。

    生产制作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 在保持核心技艺和手工价值的前提下,引入适当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标准,提升效率与一致性。同时,尊重传承人的独特风格和创造力。

    研发与创新驱动: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平台,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科技、材料、功能的融合创新。开发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新产品、新应用、新体验(如非遗+数字艺术、非遗+时尚、非遗+文旅、非遗+教育)。

    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打造具有辨识度和文化内涵的非遗品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内容营销、IP运营)精准触达目标消费者,讲好非遗故事,提升市场价值。

    多元化消费场景: 产品不仅限于工艺品销售,更拓展到文化旅游体验(非遗工坊体验、主题民宿、研学旅行)、文化演艺、影视作品、数字藏品、高端定制服务、文创衍生品等多种消费形态。

3.  强劲的市场活力与经济效益:

    创造真实市场需求: 通过创新、品牌和营销,激发国内外消费者的购买欲和体验欲,形成可持续的市场需求,而非仅依赖政府补贴或慈善购买。

    合理价值分配:确保产业链各环节(尤其是处于核心的传承人和生产者)能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有尊严的经济回报,使其能够体面地生活和持续投入传承创新。

    产业规模效应: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或区域品牌效应,带动相关就业(设计、营销、物流、旅游服务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  有效的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

    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传统知识、集体商标、地理标志),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

    精准的政策扶持: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研发补贴、人才培养资助、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性政策。

    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建立信息共享、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展示交易、质量检测、版权服务等公共平台,降低各环节参与者的成本和门槛。

    包容性政策: 鼓励社会企业、合作社、个体工匠等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发展。

5.  广泛的社会认同与参与:

    公众教育与传播:通过媒体、博物馆、展览、教育体系、公共活动等多元渠道,普及非遗知识,提升全社会对非遗价值的认知、尊重和自豪感。

    消费者文化自觉: 培养消费者对非遗产品背后文化价值、手工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愿意为真正的价值买单。

    跨界力量融入:积极吸引设计师、艺术家、科技人才、企业家、投资人、媒体人等社会力量跨界参与,为生态圈注入新思维和新资源。

6.  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资源循环利用: 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保材料使用、废弃物减量和循环利用。

    低碳发展: 探索低碳的生产、运输和营销模式。

    文化可持续性: 确保创新发展不损害非遗的核心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坚守文化本真性的底线。

7.  数字技术的赋能:

    数字化保护: 利用数字技术(高清影像、3D扫描、动作捕捉、数据库)对濒危技艺、过程和作品进行高精度记录和存档。

    数字化传播: 通过短视频、直播、VR/AR、元宇宙等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互动性和沉浸感,吸引年轻受众。

    数字化生产与管理: 在部分环节(如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


“黄金非遗生态圈”的“黄金”体现在:

价值黄金: 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高度统一且持续增长。

活力黄金: 生态系统内各要素良性互动,充满创新活力和自我更新能力。

可持续黄金:文化传承、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实现长期平衡。

共赢黄金:传承人、社区、企业、消费者、政府、社会等各方都能从中获益,形成正向循环。

韧性黄金:能够抵御外部冲击(如市场波动、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构建这样的生态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传承人、社区、企业、学界、媒体和社会公众的长期共同努力、协同创新和精心培育。它并非一蹴而就,但一旦形成,将成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最理想、最具生命力的模式。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

图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