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星期三
农历2025年6月27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阐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阐释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全新视角。这一理念强调人类文明的共生共荣,要求我们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重新审视非遗所蕴含的普世价值。

一、 理念契合:非遗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资源

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非遗是人类创造力与适应力的结晶,承载着不同族群的历史记忆、宇宙观与生活方式,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佳注脚。

共通人性价值的载体:无论婚丧嫁娶、岁时节令、手工技艺还是史诗传唱,非遗中普遍蕴含着对生命敬畏、家庭亲情、自然和谐、社群互助等人类共通情感的深刻表达。

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 非遗作为活态文化基因,为不同文明提供了理解彼此历史逻辑、价值观念与情感世界的独特通道,是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的天然媒介。

 二、 价值挖掘:聚焦人类共通性价值

超越“民族独特性”,发掘“人类共通性”:

生存智慧与生态伦理: 传统农耕知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禁忌等,蕴含应对环境挑战的古老智慧(如菲律宾伊富高梯田灌溉系统、中国哈尼梯田文化)。

 社会凝聚与和谐之道: 社区仪式、节庆活动、口述传统等,体现社群组织、冲突调解、互助合作的集体智慧(如非洲口述传统中的调解艺术、亚洲茶道中的“和敬清寂”)。

情感慰藉与精神寄托: 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疗愈实践等,满足人类共有的情感宣泄、心灵抚慰与精神追求(如蓝调音乐、印度瑜伽、萨满仪式)。

 创造之美与技艺传承: 精湛的手工艺(纺织、陶瓷、木雕等)展现人类对美的普遍追求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波斯地毯、日本和纸、意大利小提琴制作)。

挖掘“和平基因”与“交往密码”: 关注历史上促进跨文化贸易、技术传播、人员往来的非遗项目(如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舞蹈、工艺技术交流),提炼其中蕴含的和平交往、互学互鉴的宝贵经验。

 三、 阐释创新:面向人类共同未来的叙事

叙事转向:从“我们的遗产”到“人类的遗产”:

    强调关联性: 阐释非遗项目如何体现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如环境可持续、社会和谐、身心健康)及其提供的智慧方案。

    突出互动性: 讲述非遗在历史上如何通过交流互鉴得以丰富发展,成为跨文化对话的产物(如中国景泰蓝工艺融合了珐琅技术与本土审美)。

    指向未来性: 阐释非遗如何为构建包容、可持续、和平的未来提供灵感与资源(如传统生态知识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启示)。

多元主体共建阐释话语:

    赋能传承主体: 确保传承人、社区在阐释其非遗价值时拥有核心话语权,表达其对于“人类共通性”的理解。

    促进跨国/跨社区对话: 搭建平台,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传承者围绕相似主题(如水管理、灾害应对、仪式音乐)进行交流,共同提炼普世价值。

    学者深度参与: 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研究者深入田野,从学理层面揭示非遗中蕴含的深层人类学意义与哲学思考。

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拓展阐释维度:

    沉浸式体验: 利用VR/AR技术还原非遗生存的文化空间与仪式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其氛围与精神内核。

    多语种多媒体叙事: 制作高质量纪录片、播客、线上展览,用多种语言讲述非遗故事,重点突出其人类共通价值维度。

    建立全球性数字平台: 创建聚焦“非遗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开放数据库或知识库,汇集案例、研究成果、影音资料,促进全球共享与学习。

 四、 实践路径:从理念到行动

支持跨国联合申报与保护: 鼓励更多体现文化交融、共享价值的项目进行跨国联合申报(如“蒙古族长调民歌”由中蒙联合申报),并建立有效的跨国协作保护机制。

设立主题性保护项目: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包容”、“传统医学与健康”等人类共同议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相关非遗项目的挖掘、研究、传承与传播。

融入教育与文化交流: 将挖掘出的非遗“人类共通价值”融入各级教育课程(尤其是国际理解教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作为讲述“人类共同故事”的生动教材。

推动伦理准则国际化: 在现有非遗保护伦理原则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平等对话、反对文化挪用、共享保护成果的全球伦理规范。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应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瑰宝,升华为全人类共享的智慧宝库与情感纽带。通过聚焦人类共通的价值内核,创新阐释视角与方法,并辅以有效的跨国合作与传播实践,非遗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我者”与“他者”、促进文明对话互鉴、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强劲文化力量。这一过程不仅是价值挖掘与阐释的转型,更是通过文化实践,主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行动。唯有如此,非遗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焕发新生,真正成为属于全人类、贡献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

图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