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星期三
农历2025年6月27日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非遗产业发展路径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非遗产业发展路径

图片


中国非遗产业的全球战略框架:从"保护""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化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遗保护战略的核心是建立非遗数据库与档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记录、整理和研究非遗项目,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基础资料。同时,通过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项目,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非遗保护经验。这种保护策略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和对国际文化交流的贡献。

在非遗保护实践中,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为非遗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全球化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遗传播战略主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现代传播手段,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举办非遗展览、演出、节庆等活动,展示非遗的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跨文化合作也是中国非遗传播的重要策略。通过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化共赢。此外,国际传播策略的运用也很关键,包括运用国际化语言进行非遗宣传,制作多语种的文化产品,扩大非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非遗的数字化传播也成为全球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5GVRAR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多元化、时尚的方式呈现,使得中国非遗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勃勃生机。数字化的非遗项目如京剧、昆曲等在海外短视频平台的播放总量已逾308亿,春节、中医针灸、京剧等位于关注榜前列。

中国非遗产业全球化的政策框架

中国非遗产业的全球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框架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文化和旅游部作为负责中国非遗保护和保存工作的主要政府机构,积极推动非遗的国际传播与合作。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征集"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重点征集方向包括数智文化、创意设计、精品演艺和旅游休闲等,旨在深化我国与其他国家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贸易投资合作,推动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和贸易强国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国非遗产业全球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非遗产业的全球化路径选择是多元且具有战略性的。首先,"传播者走出去"是首要策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让技艺纯熟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出去,通过现场展示、教学等方式,让海外更多人了解中国非遗作品;培育双语传承人群体,支持传承人进行沉浸式语言训练和国际礼仪学习,使其能独立完成海外展演、工作坊教学与文化讲解,成为行走的"文化解码器";组建专业海外推广团队,通过整合国际传播、数字营销、跨文化研究人才,负责品牌形象塑造、海外社交媒体运营、国际媒体关系维护,将深奥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受众易于理解的情感叙事。

其次,推动非遗实现从"作品""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变,构建现代非遗产业链也是重要路径。通过内容创新和产业闭环,打造可持续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在全球市场建立更具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此外,品牌塑造也是中国非遗产业全球化的重要路径。在生产性保护理念深化和实践发展的背景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应当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双重品牌塑造,并从生产到生态实现圈层集聚发展,通过差异化扶持和多层次推动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政策设计,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中国非遗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全球传播的新动能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双重驱动下,中国非遗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这不仅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新路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非遗产业全球传播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表达与国际传播。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承

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非遗项目得以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的记录与保存,使传统技艺和文化表达方式能够以数字形式永久保存并广泛传播。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非遗产业数字化衍生服务占比从12%跃升至38%,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了数字化在中国非遗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实践中,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多种创新手段。例如,通过VRAR等技术,可以将传统技艺和文化表演以沉浸式的方式呈现,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的魅力。数字档案和数据库的建设也使得非遗知识能够系统化保存并广泛分享,为非遗研究和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艺术家何为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非遗数字化项目《祠堂香火》,亮相加拿大温哥华会议中心举行的科技盛会SIGGRAPH 2025实时技术展示单元,这是首次有中国团队以"文化遗产数字实时活化及艺术演绎"为主题进行演示。这一案例展示了中国在非遗数字化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数字化驱动非遗国际传播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数字渠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传播。数字化的非遗项目如京剧、昆曲等在海外短视频平台的播放总量已逾308亿,春节、中医针灸、京剧等位于关注榜前列。

数字化转型下的非遗产业创新

在产品创新方面,数字化衍生服务占比的大幅提升(从12%跃升至38%)表明,数字内容和服务已经成为非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字技术,传统非遗产品得以以新的形式呈现,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数字孪生+IP活化"模式正在成为非遗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例如,故宫文创、周大福等品牌通过这一模式,将非遗产品溢价率提升至300%。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非遗产品的商业价值,也为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消费体验创新方面,数字技术创造了全新的非遗体验方式。VR非遗展演、AR手工课程等新业态增速超过150%,抖音"非遗跨界挑战赛"话题播放量破50亿次,带动苗绣潮牌GMV增长420%。这些创新体验不仅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也为非遗产业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

中国非遗产业的国际传播:从"走出去""走进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路径

中国非遗产业的国际传播路径是多元且系统的。首先,通过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项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非遗保护经验。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世界非遗总数已达44项,居世界第一,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非遗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搭建了重要平台。例如,2025614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将迎来一场盛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论坛,主题聚焦新时代中国非遗与国际传播。这类活动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也为非遗产业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机会。

此外,通过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这种数字化传播方式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

国际传播案例分析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成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国际受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春节的独特魅力。通过模拟传统庙会和家庭团圆晚宴的场景,参与者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氛围,还能理解春节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为其申遗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动画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则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IP转型的成功案例。通过三维建模和动态渲染等先进技术,影片将古老的神话故事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提升了视觉效果和叙事张力。该影片在全球范围内收获超过50亿次观看,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潜力。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的海外传播同样值得关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舞剧通过教学示范和实战演练等内容,吸引了大量国际武术爱好者的关注。数据显示,海外学习咏春拳的青年群体占比高达72%,这证明了数字媒介对年轻受众的强大吸引力,也有效提升了咏春拳在国际武术领域的知名度。

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遗产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方面看,全球化为中国非遗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

全球化还为中国非遗产业提供了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利用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方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以多种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强了其国际影响力。

从挑战方面看,全球化也给中国非遗产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首先是文化认同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如何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同时,创造出符合国际受众理解习惯的表达方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其次是国际竞争的挑战,全球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争夺国际受众的注意力和认可,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是中国非遗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此外,全球化还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非遗产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完善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制度体系,为非遗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创造新的消费模式和市场空间,提高非遗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通过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四是注重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国际视野的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建立具有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的非遗品牌,提高非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

图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微博非遗智库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