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后沟古村——探秘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文明“活化石”
田野调查:后沟古村寻访记
——探秘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文明“活化石”
初探古村:时空交错的黄土秘境
晨光初露时,我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后沟古村。村口两株古槐虬枝盘曲,树下几位村民正推着石碾碾谷,咯吱声与远处鸡鸣交织成乡野晨曲。抬眼望去,层叠的窑洞依山而建,黄土墙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恍若一幅徐徐展开的《千里江山图》。
后沟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总面积仅1.33平方公里,却浓缩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全景。据唐代墓志记载,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世纪,2003年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首个采样地,被誉为“农耕桃源”。
窑洞与排水:古人智慧的“活教材”
窑洞群落的生存哲学
后沟民居以窑洞为主,依崖就势而建,形成“独体窑”“里外窑”“层窑叠院”等独特形制。窑洞顶部的券顶结构兼具抗震与保暖功能,冬暖夏凉,被村民戏称为“天然空调”——实测显示,室外32℃时,窑洞内仅25℃。一位老者指着窑洞门楣上的砖雕感叹:“这‘之’字形排水道是祖辈的防洪密码,千年未涝!”
地下水利工程的奇迹
古村排水系统全长3000余米,采用“明走暗泄”设计:地面仅留排水口,水道深埋地下,穿村过院后汇入龙门河。最高处的排水沟竟位于山顶,暗渠与明渠交织,既防淤塞又利灌溉。这一系统历经千年仍畅通无阻,堪称古代水利工程典范。
庙宇与戏台:信仰与生活的交响
神庙系统的“天地人”秩序
全村13座庙宇星罗棋布,供奉佛、道、儒三教神祇共48尊。观音堂的明代彩绘檐板、关帝庙的残碑断碣、魁星楼的雕花门楣,无不诉说着信仰的多元共生。村民说:“逢年过节,戏台唱戏,庙里上香,日子才算圆满。”
古戏台的烟火人间
前棚后殿的古戏台是全村文化心脏。青瓦飞檐下,木雕雀替与彩绘梁枋保存完好。村中老人回忆:“过去逢庙会,晋剧班子登台唱三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听。”如今,非遗传承人仍在此表演秧歌、剪纸,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田野笔记:村民口述中的“活态传承”
对话村民李大爷(68岁,原住民):
“我们祖辈就住窑洞,靠种地、酿醋为生。前些年政府让搬去新村,但老村修好了,我们又回来当导游。年轻人学剪纸、打醋坊,老手艺不能断!”观察记录:
农耕博物馆:陈列着犁耙、纺车、石磨等工具,再现“男耕女织”场景。
醋坊作坊:元庆隆醋坊沿用古法酿醋,游客可参与发酵、淋醋全过程。
研学课堂:小学生蹲在田埂记录作物,大学生测绘窑洞结构,古村成为沉浸式教育基地。
保护与新生:古村的现代性探索
新旧共生:新村的“减法”与古村的“加法”
2018年建成的后沟新村,114栋别墅安置了原村民,水电暖一应俱全。村民迁出后,古村常住人口控制在75户,减少了过度开发压力。村支书说:“住在新村享现代生活,回老村守文化根脉,这才是双赢。”
文旅融合:从“养在深闺”到“国际名片”
古村开发了古戏台演出、农耕体验、非遗工坊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2020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冯骥才题写的“农耕文明活化石”石碑立在村口,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反思与启示:乡愁何往?文明何存?
在后沟的黄昏,我独立于古戏台前,看夕阳为窑洞镀上金边。村民的炊烟与远山的轮廓交融,恍惚间,千年的时光在此凝固。古村保护者乌丙安教授曾感慨:“后沟的排水系统能沿用千年,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对自然的敬畏。”今日的后沟,既是农耕文明的“标本”,也是乡村振兴的样本。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文化在流动中生长——正如那穿村而过的龙门河水,既滋养土地,亦奔向未来。
附:田野调查手记
时间:2025年8月18日
坐标: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古村
关键词:窑洞建筑、排水智慧、庙宇信仰、非遗传承、新旧共生
启示:传统村落的保护需兼顾“原真性”与“可持续性”,让村民成为文化守护的主体。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村民访谈、学术文献及景区资料)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