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非遗“年轻态”的定义与青年实践
非遗“年轻态”的定义与青年实践
“非遗年轻态”指的是通过创新表达、传播方式和内容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吸引年轻群体,实现活态传承和保护的现象。其核心是让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共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方面 | 具体表现 | 案例参考
表达方式创新 | 融入现代科技、时尚元素、流行文化 | 自贡彩灯+AI机械恐龙、西安鼓乐创新演绎 |
传播方式革新 | 利用短视频、直播、VR体验、社交媒体互动等年轻人熟悉的平台和方式 | 短视频记录皮影戏制作、VR体验运河历史 |
内容形式融合 | 与教育、旅游、文创产业等结合 | 非遗研学旅行、运河主题文创 |
参与主体转变 | 年轻人从旁观者变为学习者、传播者甚至创新者 | 年轻人用3D建模还原榫卯结构 |
功能价值拓展 | 从单纯的观赏或收藏品,转变为兼具实用、社交、情感满足等多重价值的产品或体验 | 盘扣制作胸针、挂饰等时尚配饰 |
为何需要“非遗年轻态”
推动“非遗年轻态”的主要原因包括:
1. 应对传承危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平均年龄超过63岁),急需年轻力量加入。
2. 适应时代变迁:非遗需要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保持生命力,避免仅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
3. 满足年轻群体需求:当代年轻人更注重体验感、个性化表达和文化认同,非遗需要以新的形式与之对话。
4. 释放文化价值:通过创新转化,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形成良性循环。
“非遗年轻态”的积极影响
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
增强文化自信:让年轻一代在互动中深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促进文旅融合与经济赋能:“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模式带动了消费,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推动文化传播:借助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非遗文化得以更广泛、更生动地传播,甚至走向世界。
如何更好地推动“非遗年轻态”
坚守技艺内核:创新不能脱离非遗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守正”是根基。
鼓励跨界融合:持续推动非遗与科技、教育、旅游、设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注重体验互动: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的非遗体验场景,让年轻人从“围观”到“参与”。
发挥市场力量:完善“传承-创新-市场-再传承”的良性循环机制,让传承人获得经济回报。
“非遗年轻态”本质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它不是为了迎合年轻人而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老非遗“活”在当下、“火”在当下,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非遗年轻态不仅是保护手段,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年轻化实践,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活化”,从“博物馆展品”变为“生活消费品”,最终形成“传承—创新—传播”的良性循环。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科技赋能(如数字非遗)、青年培育(如传承人计划)及政策支持,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持久活力。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