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星期六
农历2025年7月8日

田野调查:太原市刘家堡非遗小镇发展的启示

田野调查:太原市刘家堡非遗小镇发展的启示

图片


太原市刘家堡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郊村庄,成功转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非遗旅游村寨”,其探索的“农业+文旅+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特别是非遗活化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图片


主要发展经验

刘家堡村的成功,源于其在产业发展、非遗活化、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探索。

1.  创新“田园产业+非遗文化+乡村旅游”融合模式

    刘家堡村没有停留在传统农业或单一旅游上,而是将现代农业(如西红柿产业园区、生态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70余项非遗项目)和乡村休闲旅游深度结合。这种融合模式形成了叠加效应,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整体效益,也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多元体验。

2.  盘活闲置资源,赋能非遗活化

    村里统一翻新改造闲置的老院子,免费提供给非遗传承人使用三年,作为工作室和展示区。这不仅吸引了漆器、木雕、剪纸、西华门舞狮等40多项非遗项目入驻,形成了“非遗文化街区”,更让非遗从“被保护”变成“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活态文化。非遗在这里找到了扎根的土壤和创新的舞台。

图片


3.  强化品牌运营与活动引流

    刘家堡村很懂得如何吸引人气。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民俗迎春花灯会、春节灯会等大型主题活动,创造了爆款假日经济。例如,2024年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约67万人次。这些活动成功将刘家堡村打造成了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极大地提升了知名度和客流量。

4.  共建共享的治理与利益联结机制

    村里通过村集体经济注册文旅公司,进行自营管理,确保了文旅产业能有稳定的投资、长期的规划、政策的扶持和村民的参与。创新性地建立“红色管家”整合型党组织,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村民有租金收入(院子统一租赁)、可就近在非遗工作室或文旅项目就业,还能从火爆的乡村旅游中获益(如开办农家乐、销售农产品)。2023年文旅年产值达2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1.5万元,真正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图片


5.  深化文化挖掘与沉浸式体验

    依托是明代大学士王琼故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刘家堡村修复利用了王琼故居和明清时期的寺、庙、堂、阁、居民老宅,发展“王琼故里·刘家堡特色民俗文化村”特色文化主题。不仅展示非遗技艺,还大量运用老物件、老农具进行“乡村记忆”展陈,并推出牺汤、八大碗、小店元宵等地方特色美食,全方位唤醒乡村记忆,增强文化沉浸感。

图片


 发展成效一览

刘家堡村的发展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下表进行了简要概括:

维度       | 成效体现    | 数据/案例来源(参考)    

经济效益 | 文旅年产值大幅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社会效益 | 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引青年回流;促进非遗传承人聚集与技艺传承     

文化效益 | 非遗得到活态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活力被激发;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品牌效益| 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非遗旅游村寨”等国字号荣誉;成为山西省文化农旅产业新标杆和网红打卡地 

图片

 启示

刘家堡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提供了宝贵启示:

非遗是重要的赋能资源:

非遗不应是“锁在柜子里”的标本,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技艺价值和体验价值可以成为驱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魅力的核心资源。

“活化保护”与“创新利用”是关键:

保护非遗的最好方式之一是让它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应用场景和生存空间。将其与旅游、教育研学、创意产业等结合,是实现“自我造血”的有效途径。

利益联结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让农民受益。刘家堡模式表明,必须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村民能参与、能就业、能增收,从而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共建共享共富。

“融合思维”胜过“单点思维”:

单一发展农业或旅游往往潜力有限。刘家堡的成功在于打破了产业界限,通过“非遗+”、“农业+”、“旅游+”形成了 1+1+1>3 的协同效应。

“运营为王”至关重要:

有了好的资源,更需要专业的运营管理。刘家堡村通过村集体主导运营、精准营销引流(如举办节庆活动)和注重服务质量,成功将资源转化为了市场和口碑。

图片


未来发展与挑战

刘家堡村计划继续提升业态,规划建设研学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目标是打造“人居环境优美、特色产业兴旺”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乡村。未来也可能需要思考如何保持非遗项目的持续创新活力、应对旅游热度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以及在推广中如何平衡商业化与非遗本真性等问题。

图片


刘家堡非遗小镇的经验的核心在于,它让深沉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中“活”起来,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多元的产业融合中“新”起来,让村民们在共建共享的发展实践中“富”起来,最终实现了文化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为类似的乡村提供了可借鉴、可学习的样板。

图片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图片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