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人民性”核心的“普惠性”“民生性”和“公平性”特征研究
基于非遗“人民性”核心的“普惠性”“民生性”和“公平性”特征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的“人民性”核心特质。文章认为,“人民性”是非遗的本质属性,它意味着非遗由人民创造、为人民共享、并依靠人民传承。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并论证了“人民性”所必然衍生的三个核心特征:普惠性(广泛共享)、民生性(融入生活、促进福祉)和公平性(机会与资源分配的公正)。这四大特征共同构成了非遗保护与发展的价值基石和实践导向,对于推动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核心概念界定:非遗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非遗的灵魂与根本出发点。它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核心概念,并在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实践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其核心要义包括:
1. 创造主体的人民性:非遗并非由精英阶层单独创造,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2. 享有主体的人民性:非遗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进社会认同的重要载体,其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
3. 传承主体的人民性:非遗的生命力根植于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持续实践、再创造和传承中,人民是传承的第一主体。
结论: “人民性”是非遗的“根”与“魂”,是所有特征产生的总源头。
二、 “人民性”的三大衍生特征分析
(一)普惠性:源于“人民共创共享”的本质
“普惠性”强调非遗保护成果应最大限度地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非被少数人或资本所垄断。
内涵阐释:
空间普惠:非遗不应是某一地区的独享资源,而应通过记录、传播、交流等方式,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能了解、欣赏和受益。
群体普惠:非遗应打破年龄、职业、阶层等界限,鼓励全民参与。例如,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让青少年、城市居民等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非遗。
数字普惠:利用互联网、数字博物馆、短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段,打破物理隔阂,降低体验门槛,实现非遗资源的全球性、全民性共享。
实践体现: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将珍贵文化资源列为全民共同财富的普惠行为。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文化馆、非遗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提供体验、培训服务。
“非遗购物节”、“直播带货”等模式,既帮助传承人增收,也让消费者以公平价格享受到非遗产品。
(二)民生性:源于“非遗服务于人民生活”的本质
“民生性”指非遗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生计就业和福祉提升紧密相连,是“人民性”最现实的落脚点。
内涵阐释:
文化民生:非遗是人民重要的精神食粮,如节庆、戏曲、故事等,满足了人们的情感寄托、审美需求和社群交往,提升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经济民生:非遗是重要的经济资源。通过生产性保护,可以形成特色产业(如手工艺、中医药、餐饮),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成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指尖经济”)。非遗保护与传承人的生计改善相辅相成。
社会民生:非遗凝聚社区共识,增强文化认同,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
实践体现:
设立非遗工坊,帮助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
发展非遗旅游,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带动当地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发展。
传统医药类非遗(如针灸、正骨)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独特方案。
(三)公平性:源于“保障人民传承发展权利”的本质
“公平性”关注的是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如何保障不同群体(尤其是传承社群)平等参与、公平受益的权利,这是“人民性”的价值保障。
内涵阐释:
权利公平(核心):首要的是承认并尊重传承群体(社区、群体、个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权利。他们在申报、决策、管理、利益分享等各个环节都应拥有话语权和知情同意权,避免“被代表”或“被保护”。
机会公平: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发展水平的非遗项目提供相对平等的展示、传播和获得支持的机会。特别要关注那些弱势、濒危或小众项目的生存发展空间。
利益分配公平:当非遗产生商业利益时,必须建立合理的惠益分享机制,确保创造和传承该非遗的社区和传承人能够公平地获得经济回报,防止文化资源的掠夺和剥削。
实践体现:
在非遗名录申报和认定过程中,日益强调社区认同和群体推荐。
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对传承人的支持和保障。
学术界和实践中正在积极探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以法律手段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三、 四大特征的逻辑关系与当代价值
1. 逻辑关系:
人民性是根基,决定了非遗的根本属性。
普惠性是广度,回答了“为谁保护”的问题,要求成果共享。
民生性是深度,回答了“为何保护”的问题,强调其现实功能。
公平性是准则,回答了“如何保护”的问题,确保了保护过程的正义性和可持续性。
四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公平性为原则和保障,通过普惠性的路径,最终实现服务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终极目标,从而真正践行和回归*民性。
2. 当代价值:
理论价值: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核心概念框架,丰富了非遗学的学术话语。
实践价值:
为政府制定非遗政策提供了明确导向:政策应倾向于普惠、民生和公平。
为非遗传承人捍卫自身权利提供了理论武器。
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以更负责任、更公平的方式参与非遗保护与开发。
是推动“文化共同富裕”、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非遗的“人民性”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通过普惠性、民生性和公平性三大特征得到了具体而鲜活的体现。未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强化这四大特征:
通过普惠性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通过民生性增强其生命力和内驱力;
通过公平性保障其发展的正义性和可持续性。
唯有如此,非遗才能真正“见人见物见生活”,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组成部分,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