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活态传承"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民间文艺"活态传承"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活态传承"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探讨。要全面理解"活态传承"的内涵,我们需要从其理论基础、核心特征以及实践路径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活态传承"的理论基础
"活态传承"这一概念源于文化人类学中的"活历史"理论,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功能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突出其通过代际传承与社区互动持续演变的本质特征。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保存模式,活态性体现为三重维度:主体依存性要求传承人与社区共同参与;时间维度接纳文化形式的流变创新;空间维度强调与日常生活的深度嵌合。
"活态传承"的理论基础还包含文化生态学的观念。文化生态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生是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综合环境造成的,如南音、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之所以产生于泉州,是泉州总体的文化生态所形成的结果。要保护好这些非遗项目,就需要在泉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生态中进行,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进行保护传承。
此外,"活态传承"还包含生产性保护的理念。我们今天衣食住行当中的许多部分,都蕴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这些内容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这些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就是在符合保护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通过生产性保护,使得这些非遗项目能够在商品市场中生存,获得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并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这一项目的学习与传承;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
"活态传承"的核心特征
"活态传承"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和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而非静态的物品或符号。这种动态性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和更新的过程中。正如王文章提出的"活态流变性"理论所强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对原初形态的背离,而是其生命力的体现。
"活态传承"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而非仅仅作为展示品或研究对象。这种实用性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密切联系上。
"活态传承"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和参与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共同的财富,需要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和维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需要传承人与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例如,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需要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整地呈现其文化内涵。
"活态传承"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考虑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例如,某些传统音乐形式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离开了这种环境,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就会发生变化。
"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
"活态传承"作为一种文化保护理念,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就是要激活一池春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中得到整体性保护。通过这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其原有的生态环境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
其次,实施生产性保护是"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就是在符合保护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通过生产性保护,使得这些非遗项目能够在商品市场中生存,获得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并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这一项目的学习与传承;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
第三,重塑"传承场"是实现民间文艺活态传承的关键。培养传承人不能只依赖学校教育和文化活动,更应在实际的生活场合中达到自然而然的传承效果。针对这一现状,一些地方开始探索"移植"的方法,将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引入新兴活动中,如广场舞、社区文化节等。这种"借用"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为民间故事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以往,以故事为核心的传统演出现在也融入到了社区的文化活动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和体验民间文学。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也是重塑传承场的重要一环。以陕北说书为例,依托游戏及短视频平台,传统的口头故事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和二次创作,陕北说书已不仅限于乡村舞台,而是走向全国,静静展示着它的文化魅力。
最后,活态传承基地建设是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非遗项目正面临传承断层、市场萎缩等挑战,而活态传承基地通过构建"生产-传承-体验"三位一体的生态体系,为非遗注入可持续生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博物馆式静态保护模式,通过动态实践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空间规划与功能整合是基地建设的基石。以盐城建湖杂技传承基地为例,该基地将杂技排练厅、非遗展陈区、影像馆与旅游服务设施有机结合,形成集技艺研习、文化展示、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这种设计既满足传承人日常教学需求,又通过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参与,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赢。
传承人培育机制是活态传承的核心。宁波市地方标准明确要求基地与传承人签订协议,明确传承内容、时限与考核标准,同时建立"老中青"三级梯队。盐城非遗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银付领衔教学,将瓷刻技艺融入现代设计课程,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市场思维的新生代匠人。这种"师徒制+学院派"双轨模式,既保证技艺原真性,又提升传承人职业素养。
产业化路径探索是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新材料和新技术相结合,可以提升传统工艺品的现代感和实用性。例如,将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不仅保留了刺绣的传统技艺,还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跨界合作成为推动传统工艺美术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与时尚、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传统工艺美术可以注入新的活力。如将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家居设计结合,创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家居产品。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