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境与实土:《梦回蔚州》实景演出的文化构境
幻境与实土:《梦回蔚州》实景演出的文化构境
夜幕如墨色绒布垂落于燕山山脉,我立于蔚州古城墙下,等候一场名为《梦回蔚州》的实景演出。四周灯笼渐次亮起,昏黄光影在明代城砖上跳跃,恍惚间时空开始扭曲。这不是寻常的剧场,没有幕布,没有固定的舞台,天地为庐,历史为景,观众被抛入一个巨大的文化幻境之中。
鼓声自地平线深处传来,如大地的心跳。忽然,数百名演员从四面八方涌现,手持麦穗,起舞于黄土之上。他们不是专业舞者,而是本地农民,手掌的老茧在灯光下若隐若现。他们的舞步或许不够精致,却有着机器无法复制的土地重量。这是对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的召唤,那些弯腰收割的动作里,藏着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全部尊严。
演出巧妙运用了蔚县独有的非遗元素。当剪纸艺人的作品被放大投影在古城墙上,当皮影戏与真人表演交错出现,当打树花的铁匠将千度铁水泼向城墙溅起万点星光,我听见身旁的老妪轻声用方言呢喃:“这是我奶奶的奶奶做过的事。”现代声光电技术没有稀释传统文化的浓度,反而成为激活文化DNA的催化剂。这些非遗不是被博物馆化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精神血脉。
尤为动人的是演员与观众的界限消融。当一位扮演货郎的演员将蔚县杏核塞进我手心,当老乡拉着我的手臂加入丰收的环舞,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这场集体记忆的共谋者。实景演出的魔力正在于此——它创造了一种情境化的文化体验,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可触可感。那些在书本上读到的“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刻变成了手掌间的温度、耳边的乡音、空气中的麦香。
然而这美好构境也隐含微妙张力。当农民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来演出中“扮演”自己,这是文化主体的自我言说,还是某种程度的自我异化?当传统祭祀仪式被编排为每晚准点上演的旅游项目,其神圣性是否正在被消费主义稀释?我看见小贩在出口处叫卖着批量生产的“手工”剪纸,听见导游将复杂的民俗简化为易于消化的故事梗概。实景演出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让传统文化获得生存资金,也可能将其推向符号化、空心化的险境。
《梦回蔚州》最成功的或许不在于它展示了什么,而在于它激发了什么。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答案,而是一个开放的提问——我们该如何与传统相处?如何让文化记忆在当代继续呼吸?演出结束后,游客们没有立即散去,而是围着本地艺人学习剪纸基础手法,孩子们模仿着皮影戏手势,年轻人查找着蔚县秧歌的历史渊源。这种文化好奇心的唤醒,比任何完美的演出都更有价值。
离场时,我回头望去,古城墙在夜色中恢复沉寂,但那些被激活的文化基因仍在空气中振动。实景演出如一场精心编织的梦,而梦的意义不在于沉睡其中,在于醒来后如何面对现实。《梦回蔚州》构建的不仅是一晚上的幻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蔚州的过去与未来,连接着外来者与在地者,连接着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化记忆从未真正沉睡,它只是在等待适当的时刻被唤醒——不是作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作为流动的、呼吸的、与当代人血脉相连的生命体。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