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星期三
农历2025年7月26日

田野调查:怀来世界葡萄酒之窗寻访记

怀来世界葡萄酒之窗寻访记:在酒香漫溢的走廊,触摸一片土地的产业脉动

图片


京北怀来,秋风初起。我穿过一片已染上浅金色的葡萄园,走向那座犹如巨大橡木桶倾覆而成的建筑——“世界葡萄酒之窗”。它安静地立于桑干河与洋河交汇的盆地上,仿佛一个沉默的守望者,守护着怀来与世界葡萄酒的对话。

建筑本身就是一首关于葡萄酒的视觉诗。流线型外观呼应着葡萄酒液的流动感,金属格栅在阳光下投射出葡萄藤架般的光影。推开沉重的玻璃门,内部空间豁然开朗,酒香若有若无地弥漫在空气中——那是橡木桶陈酿、果实发酵与时光共同作用后的复杂气息,像一句无声的邀约。

图片


展览从葡萄的起源开始。我站在一幅巨大的世界葡萄酒地图前,看着怀来的坐标与波尔多、纳帕、托斯卡纳等传奇产区被细细的金线相连。这种空间的并置颇具深意:怀来并不掩饰其作为世界葡萄酒版图上“后来者”的身份,却坦然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全球视野。沙盘上的微缩地貌模型清晰显示着怀来作为中国最早葡萄酒产区之一的资本:北纬40度的黄金纬度、适中的降水、充足的日照以及独特的沙质土壤。

在历史展区,一张1983年怀来葡萄酒厂的老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简陋的设备、朴素的工装,与不远处互动屏幕上显示的现代酿酒车间形成鲜明对比——自动化控温发酵罐、光学分拣机、法国橡木桶……技术迭代的轨迹,恰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葡萄酒是种出来的。”一位酿酒师在品鉴区对我说。他端给我一杯宝石红色的赤霞珠,自己则望向窗外连绵的葡萄园。“怀来的风土决定了酒的风格:单宁柔和,果香充沛,不像一些旧世界酒那样强劲涩口,更容易被国人接受。”他提及“风土”(Terroir)这个法语词时用了中文发音,但解释时却异常执着:“不是土壤、气候、地形这些因素的简单相加,是一种‘天地人’的结合。我们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的选择与坚持,最终都会被刻进酒的味道里。”

他的话语指向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核心议题:如何在学习西方百年技艺的同时,找到并表达属于自己的风土个性?在世界葡萄酒之窗,我看到了这种探索的痕迹:有酒庄引进了先进的膜过滤设备,却坚持采用传统筐式压榨以保留更多风味;有酿酒师在波尔多接受教育,回国后却致力于用马瑟兰(Marselan)等品种酿出具有东方神韵的葡萄酒。

图片


展厅里一场小型品鉴会正在进行。参与者有葡萄酒经销商、好奇的游客,还有几位附近酒庄的种植户。讲师引导大家观色、闻香、品味,描述着黑醋栗、雪松、香草等风味——这些词汇构建起一种关于葡萄酒的语言体系,而掌握这种语言,无疑是参与全球对话的前提。我注意到一位年长的种植户略显生涩地晃杯、深嗅,却能在盲品中准确识别出自家园子的酒。风土的密码,或许早已刻进他的记忆里。

产业振兴的背后总有人的故事。展馆一角的光荣榜上,列着怀来葡萄酒产业中的领军人物:有海外学成归来的少庄主,有深耕四十年的老专家,还有从IT行业转行“追梦”的新酒农。他们的肖像与话语共同拼贴出怀来葡萄酒的多元面相:既是传承的产业,也是年轻的梦想;既是农业的耕耘,也是科技的创新;是本土的,也是国际的。


我登上展馆的观景台。夕阳为万亩葡萄园镀上金边,远处官厅湖面波光粼粼。几个酒庄的灯光渐次亮起,像散落在大地上的星辰。世界葡萄酒之窗此刻安静了下来,它不再只是一个展示场所,而更像一个隐喻:一扇窗,向世界敞开怀来的风味与野心;也是一面镜,映照出中国葡萄酒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寻找与定位。

离开展馆时,我带回了一瓶小产区的马瑟兰干红。酒标设计简约,仅印着经纬度坐标与年份。我忽然想起那位酿酒师的话:“好酒会自己说话。”开瓶醒酒半小时后,倒入杯中:深浓的紫红色泽,扑鼻而来的是桑葚、紫罗兰与一丝香料的气息。入口果味充沛,单宁细腻,余味中竟隐约有几分东方茶韵。

图片


这瓶酒的味道,或许就是怀来风土最直接的叙述。而世界葡萄酒之窗,正是这段叙述得以被聆听、被理解的广阔空间——在那里,怀来与世界举杯相认。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联系我们


图片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