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千古文明开涿鹿——黄帝城遗址与涿鹿博物馆探析
千古文明开涿鹿——黄帝城遗址与涿鹿博物馆探析
桑干河水润万物,千古文明开涿鹿。这片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形成过程,承载着五千年前黄帝、炎帝与蚩尤三大始祖征战融合的恢宏历史。
涿鹿县矾山镇这片土地上,五千年前黄帝、炎帝与蚩尤三大集团相继上演了“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最终实现了“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的民族大融合。
这片土地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曾在这里生活、劳作、征战、融合、建都立业。本次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考察黄帝城遗址与涿鹿博物馆,试图揭开中华文明初期的神秘面纱。
中华文明的三岔口
涿鹿地处蒙古高原东南缘坝下,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相交的山前草原过渡地带。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人类南北东西纵横交接融汇的重要活动舞台。
考古发现表明,这一带有许多旧石器时期遗存,以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商周以来的考古文化遗存,文脉流长。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涿鹿因此被称为“千古文明开涿鹿”的地方,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地。
黄帝城遗址:中华第一都城
黄帝城遗址,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是一座不规则方形夯土城。遗址东西宽450-500米,南北长510-54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现存城墙高3至5米(部分资料显示残高2.5-10米不等),南、西、北城墙保存较好,东城墙浸于轩辕湖中。城墙下层为叠土层,上层为夯土层,夯层厚0.10-0.14米。
遗址内随处可见大量陶片,大部分是泥质灰陶和黑陶,还有少量夹砂泥质粗红陶。调查中可发现的器物残件包括陶鼎腿、乳状鬲足、粗柄豆枥等,甚至还能拣到完整的石杵、石斧、石凿、石纺轮等石器。
黄帝城遗址主要特征
| 特征项目 | 详细描述 |
| 地理位置 |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 |
| 规模形制 | 不规则方形,东西宽450-500米,南北长510-54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
| 城墙现状 | 残高3-5米(最高处可达10米),底厚约10米,顶厚3米左右 |
| 建筑年代 | 战汉时期(考古勘察确认),传说为黄帝所建 |
| 文化层内容 | 大量陶片(泥质灰陶、黑陶为主)、石杵、石斧、石凿、石纺轮等 |
黄帝泉与轩辕湖:生命之源
黄帝城东0.5公里处是黄帝泉(古称阪泉或黑龙池)。传说黄帝当年常在此泉“濯浴龙体”,故又称“濯龙池”。
黄帝泉为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潴而成池。池围97.2米,直径31米,北有一出水口,潺潺流向天然河道,供应着矾山镇十多个村庄万余民众的饮用水。
据国家水利部门专家测定,黄帝泉水为地下1700米至5000米的深层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2.3摄氏度-13.4摄氏度之间。泉水水质清澈,泉涌如注,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
由黄帝泉汇集而成的轩辕湖,现湖面达6.5万平方米,湖水容量108万立方米,最深处12米。水利学家认为,黄帝在涿鹿一带的统一战争,就是由寻找水源开始的。
涿鹿博物馆:文明的记忆库
涿鹿博物馆(前身为三祖文化博物馆)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东,占地面积约7200平米,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
博物馆主体建筑高23米,共分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建筑设计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团队担纲,设计理念为“始祖汇聚,文化交融”。
博物馆现有藏品近400件/套,以“千古文明开涿鹿”为主题,整个展陈分为五个基本陈列:
序厅:千里桑干,文明沃土;
一厅:千古文明,涿鹿开创;
二厅:千年风雨,涿鹿见证;
三厅:烽火岁月,红色征程;
四厅:中华根基,薪火相传。
博物馆展陈的时间框架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涿鹿,全面展示了涿鹿悠久历史的发展历程。馆内展出了旧石器时期的石片、石核、动物骨骼化石,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器、骨串饰等文物。
同时还采用4D影院沉浸式电影《涿鹿大战》等现代技术,生动立体地向游客展现中华民族走向大融合的客观历史过程。
三祖文化:中华民族的根脉
炎帝、黄帝均发祥于黄河中上游西部黄土高原今陕西渭水流域,而蚩尤则为黄河下游的山东境内九黎族的代表。涿鹿是炎黄蚩三族的前沿接触地,也是最终实现大融汇的奠基地。
在中国远古史上,蚩尤的地位与炎帝、黄帝一样,应占同等重要的一席。蚩尤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应予以充分肯定。经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三大集团“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团结、大统一,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种融合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弘扬了“血脉同根、文化同源、民族同心”的文化内涵。
考古发现与学术共识
考古勘察证实,黄帝城遗址的建筑年代为战汉时期,系古代涿鹿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迄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黄帝城确实是五千年前黄帝所筑。
但是根据涿鹿一带的考古发现成果和司马迁的有力认定,黄帝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步。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竹简,发现两种《归藏》残简394枚,总字数4000余字,其中记载:“昔者黄啻与炎啻战……”这些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表明发生于涿鹿地区的炎黄蚩之间的两次战争,是有史影依据的。
2024年4月11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涿鹿对话”——涿鹿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作推进会在涿鹿县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等的专家学者,为推动涿鹿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和未来活化利用献计献策。
文脉传承与活化利用
涿鹿博物馆近年来进行了重新布展,“系统梳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古籍‘家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坚实历史支撑”。博物馆增加了全息投影等讲解形式,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清晰脉络。
每年游客接待量近5万人次。2024年1月28日,涿鹿故城(黄帝城)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在涿鹿挂牌。桑干河流域厚重的文明积淀和历史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
涿鹿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新依据、新角度。
当地还创意衍生出多种文创产品,如元中都博物馆推出的螭首笔架(镇尺)、团龙青花砚台、团龙墨块、行什毛笔等“新文房四宝”系列。让观众能够将“文物”带回家,让历史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传播。
2024年1月,涿鹿故城(黄帝城)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意味着这片土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进入了新阶段。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