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涛:在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与非遗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 陈军涛
(2025 年 9 月 29 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怀着对创新融合的热切期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与非遗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的启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深耕文创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所有为本次研讨会倾注心力的同仁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国防科技工业,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是支撑民族复兴战略的核心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激活历史文脉、赋能经济转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活力引擎”。当承载着“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军工文化,与凝聚着千年匠心、民族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遇;当代表着尖端突破的科技硬实力,与彰显着人文温度的文创巧思交融,我们所开启的,不仅是一次产业领域的跨界探索,更是一场关于“硬实力”与“软价值”共生共荣的创新实践。
一、军工文化的“破圈”:从“高冷硬核”到“可感可及”。
长久以来,国防军工在公众心中多是“遥不可及”的形象 —— 轰鸣的生产线、精密的航天器、厚重的钢铁装备,它象征着国家实力的“硬内核”,却也因专业性、保密性而蒙着一层“神秘面纱”。但新时代的军工文化,正以创新为引领,打破边界、走向大众。
就在今天上午,首届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科技有温度,文创‘潮’好玩”的口号,正是军工文化“破圈”的生动注脚。这里的军工文创,早已超越了“缩小版飞机、坦克模型”的传统认知:它可以是一枚融入探月工程“嫦娥”元素的徽章,让“九天揽月”的浪漫照进日常;可以是一款以火箭发动机结构为灵感设计的咖啡杯,让每个清晨的提神时刻都带着“航天动力”的仪式感;还可以是一套结合舰船导航原理的科普拼图,让孩子在玩乐中触摸科技的魅力。
这些文创产品,本质上是“军工精神的生活化表达”—— 它们既是承载市场价值的商品,更是传递军工文化的“使者”。通过这种“柔软”的方式,曾经抽象的“爱国奉献、自力更生、协同创新”精神,变得可触摸、可拥有、可感知,尤其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让军工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非遗 + 科技”的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双向赋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活态基因库”—— 从苏绣的细腻、景泰蓝的璀璨,到古琴的悠扬、榫卯的精巧,每一项非遗技艺背后,都沉淀着古人对生活、对美学、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而国防科技工业,则代表着现代科技的“最高水准”—— 数字化建模、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3D 打印等技术,为传统技艺的 “活态传承” 提供了全新可能。
“非遗 + 军工科技”的融合,绝非两种元素的简单拼接,而是一场“1+1>2”的深度化合反应,核心在于“双向赋能”:
科技为非遗“注活力”:国防科技中的数字化技术,能让濒危的非遗技艺实现“数字存档”,永久留存;新材料科学可以为传统工艺提供更耐用、更环保的载体 —— 比如用航天级复合材料替代传统木材,让古琴在保持音质的同时更易保存;智能制造技术则能在保证非遗核心技艺不变的前提下,提升生产效率,让苏绣、剪纸等非遗产品从“小众收藏”走向“大众消费”,破解“传承难、推广难”的困境。
非遗为科技“添底蕴”:非遗中蕴含的传统智慧,能为军工文创注入独特的文化灵魂。比如,将传统榫卯结构的“天人合一”理念融入航天器零部件设计,让科技产品兼具功能性与东方美学;将剪纸艺术的“镂空对称”手法应用于雷达罩外观设计,让硬核装备多了一份人文温度。这种融合,让科技不再是 “冰冷的钢铁”,而是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有魂之物”。
可以说,“非遗 + 科技”的创新,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 它让古老的非遗技艺“跟得上时代”,让先进的科技产品“带得了文化”,在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间搭建起桥梁,碰撞出全新的产业机遇与文化价值。
三、搭建交流平台:以协同之力,绘就融合发展新蓝图。
本次专题研讨会,核心目标就是为“国防科技文创”与“非遗产业”搭建一个“思想碰撞、资源对接、合作共赢”的平台。我们期待在这里,实现三个“聚力”:
聚力理念创新:邀请军工领域、非遗领域、文创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军工元素如何与非遗技艺结合”“科技手段如何赋能非遗传承”,打破思维定式,寻找更多跨界融合的 “灵感火花”,形成一套符合两大领域发展规律的融合设计语言与艺术表达体系。
聚力项目落地:推动军工企业、非遗传承基地、文创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四方联动”,搭建产学研用合作桥梁。比如,支持军工企业与非遗工坊联合开发文创产品,鼓励高校为融合项目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助力更多“有创意、有市场、有文化” 的项目从“想法”变成“现实”,从“样品”变成“产品”。
聚力生态构建:整合政策资源、市场资源、人才资源,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融合发展生态。我们希望通过平台建设,让更多人看到“国防科技 + 非遗文创” 的潜力,吸引更多资本、人才投身这一领域,最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
我们的最终愿景是:让国防科技工业,不仅能以“硬核实力”守护国家安全,更能以“文化创意”丰富人民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以“传统形态”传承历史文脉,更能以“创新表达”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引领潮流的“新国潮”。
各位来宾、朋友们,科技从不是冰冷的,它可以因文化而有温度;非遗也从不是陈旧的,它可以因创新而显潮流。让我们以本次研讨会为起点,携手并肩、大胆探索,在国防科技工业与非遗文创产业的融合之路上,挖掘更多可能性、创造更多新价值,让大国重器的“硬实力”与民间瑰宝的“软魅力”相得益彰,共同书写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新篇章!
最后,预祝本次专题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北京市丰台区大成路非遗产业孵化创业园主理人。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