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非遗文创:开业一个月营收20万!一批中医诊所白天看病、晚上卖酒 ,这波跨界彻底火出圈
一楼是诊所,提供针灸、理疗等传统中医诊疗服务;二楼是解药酒肆,提供中药咖啡、养生酒,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群体。 来源:诊锁界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为了把脉排了一个小时队,真的救命!果然不论在哪里看医生都要排队。”这个“就诊”场景不在医院,而是在一家中医酒馆里。 一批以中医养生为核心特色的新式酒馆,正借着“中医+”消费浪潮的东风,在上海、深圳、成都、南宁、长沙、青岛、大理等地悄然兴起。在小红书上,“中医酒吧”“中药酒馆”的笔记已经超过1万条,六成是探店内容,年轻女性是消费主力。 中医酒馆精准踩中了现代人“想社交、怕伤身,想养生、嫌枯燥”的需求,慢慢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健康社交生态。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养生酒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成为酒类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但疑问也随之而来:酒馆里把脉到底合不合法?是真养生还是蹭流量的噱头?传统中医诊所该不该凑这个热闹? “中医+酒”的模式古已有之,《黄帝内经》将酒誉为“百药之长”,《本草纲目》更记载上百种药酒方剂。 上海曙光医院早于2015年8月就在治未病科等科室,开设“酒方门诊;2017年12月苏州市中医院开设江苏省内首个酒方门诊,提供“一人一方一酒”服务……如今这一业态正走出医院,演变成“中医酒馆”,遍布于街头巷尾。 提及酒馆,总绕不开推杯换盏与情绪宣泄;说起中医诊所,又多是严肃与专业。如今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领域,却玩起了跨界: 有的中医诊所把诊疗台“搬”进酒馆,用专业配方做养生酒; 有的传统酒馆则请来中医师,让顾客喝前先把脉选酒,让 “对症饮酒” 成为新体验。 01|中医诊所跨界,以专业基因打造“医养社交空间” 大理的【山奈・医】是典型的“诊所+酒馆”模式:白天是四代祖传中医坐诊的正经医馆,执业中医师山奈子(中医硕士)专注骨科、妇科与儿科调理,不少本地人会专程来此问诊抓药;一到夜晚,便切换为小酒馆模式,店主会根据客人的身体状态,用当归、枸杞、陈皮等药食同源食材调制适配药酒。 图源:小红书 南宁的泰然自得中医诊所自2024年5月试营业以来,推出了中草药与咖啡、奶茶、甜点、酒的融合产品。一楼是诊所,提供抓药、针灸、理疗等传统中医诊疗服务;二楼是解药酒肆,提供中药咖啡、养生酒,人均40—60元。 与泰然自得相似,台湾省屏东的一家医馆便采用“上下分层” 设计:一楼作为中医诊所,提供问诊、理疗等传统服务;二楼则由医馆二代经营者打造餐酒馆区,形成 “诊疗- 养生 - 社交” 的闭环体验。 图源:网络 武汉健民叶开泰国医堂则选择“联名快闪” 模式,与本地热门酒馆喜德堂合作打造 “无欺酒肆”,限时供应 “蜂蜜的荣耀” 中式特调鸡尾酒及 “回春汤”“忘忧饮” 等养生饮品。 02|传统酒馆转型,以中医元素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创办 “酿青 Herbalbar” 以黄酒为基酒,搭配黄芪、枸杞等中药材,店内设计结合脉枕、吧台、药柜、酒驾等元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养生与休闲氛围。每天晚上8点,会有“中医师”坐班,为顾客把脉后定制特调药酒。单杯价格80—100元左右,开业首月营收近20万元,至今已吸引超万人次体验。 成都、长沙、青岛等某些酒馆也将中医“问诊”流程创新融入调酒服务。顾客进店需先领取“挂号单”,填写压力大、失眠、上火等身体症状,调酒师再对症下酒方。同时设置脉枕供顾客体验,进一步强化中医氛围,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 不管是诊所跨界,还是酒馆转型,“中医+酒”能火,根本是戳中了当下的市场痛点。 对于消费者来说,喝酒只是其次,情绪价值才是流量密码。《Z 世代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62.6% 的年轻人比以前更关注健康,但又放不下社交和娱乐,“想饮酒放松,却担忧伤身” 。中医酒馆提供的体质适配养生酒,既满足了社交欲,又没那么大的负罪感,满足年轻人“朋克养生” 的需求。 夜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给这场跨界添了把火。中国夜经济规模从2018年的22.54万亿元涨到2023年的50.25万亿元,夜间消费市场规模翻了一倍多,上海、成都这些城市的酒吧尤其热闹。 但传统酒馆都在拼低价、拼驻唱,很容易同质化,早已让消费者审美疲劳。据2023 - 2024年度的《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显示,与三年前相比酒吧消费下降65%。中医元素的加入,刚好让酒馆有了差异化优势,成了夜经济里的“新增长点”。 对于中医诊所来说,跨界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酒馆的轻松社交场景,打破中医"老龄化"标签,消解原本严肃专业的氛围,拉近中医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 另一方面,传统诊所收入高度依赖诊疗与抓药,通过销售养生酒、开展养生体验活动,可增加稳定的额外收入,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同时,夜间经济场景能有效填补日间诊疗的空档期,进一步提升场地使用效率,实现坪效最大化。比如【山奈・医】白天是诊所,晚上变身酒馆。 争议声随之而来 首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底线。比如,中药的药材是否合格呢?买的黄酒是否符合饮用标准?把脉的中医是否有医师资格证?中医把脉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酒馆的嘈杂氛围能否支撑专业诊断? 至于有没有养生效果?酿青Herbalbar主理人王伟杰在在访谈中表示:“中医药酒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具体说喝一杯酒有多少效果吗?这个不敢保证,核心是为大家带来舒服的健康体验。” 从专业角度讲,中医讲究“一人一方”,通用的养生酒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成都中医药大学叶副教授表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少量饮用适合自己的中药饮品尚可,但不建议以此养生。 酒馆把脉的合法性也是争议的焦点。目前大部分中式酒馆的把脉、问诊、开方等服务,多以体验形式存在,不下诊断、不开处方,规避医疗行为界定。 但酒馆是餐饮场所,诊所是医疗场所,监管规则截然不同。比如,若宣称“某酒能治失眠、壮阳”,或使用不在药食同源目录的药材,均涉嫌违规。正如封面新闻在今年3月报道:#成都一酒馆推出中药调酒,标注壮阳等功效引起质疑。 中医与酒的碰撞,不仅是业态的创新,更是对健康社交方式的重构。对传统中医诊所而言,“中医+酒”并非必选项,更不是跟风就能成功的捷径。 坚守“诊疗为核心、酒馆为辅助”,在合规框架下平衡专业与体验,或许能打开年轻市场;若盲目跟风、偏离医疗本质,只顾追热度而忽视安全,最终只会损耗口碑,得不偿失。 只是,当养生成了酒馆的卖点,当把脉成了社交的噱头,这场跨界最终会变成年轻人的健康新选择,还是又一阵稍纵即逝的跟风热潮?谁也说不准。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北京市丰台区大成路非遗产业孵化创业园主理人。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