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泥火匠心:张瓷的陶瓷人生
泥火匠心:张瓷的陶瓷人生
六岁捏泥巴的小手,在六十年后布满老茧,却依然稳健如初,拉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完美的一个胚。
张瓷至今仍清晰记得六岁那年,第一次触碰陶泥的感觉。那是一个微凉的清晨,父亲将一团湿润的陶泥放在他稚嫩的手心里,握着他的手指,轻轻按在旋转的辘轳车上。
“手要稳,心要静。”父亲的声音低沉而平稳,“泥土有灵,能感知你心跳的快慢。”
小张瓷的手随着父亲的引导,感受着泥土在指尖流动的奇妙触感。那一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1978年,景德镇的千年窑火在时代变革中摇曳,等待着新的生机。
根基
张瓷的童年是在父亲陶瓷工作坊的辘轳车旁度过的。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坐在父亲身边,看着那双粗糙的手如何将一团普通的泥巴,变成精美的瓷器。
“爸,为什么你做的瓷器比别人家的更透亮?”少年张瓷捧着父亲刚出窑的一个青花碗,眼里满是好奇。
父亲擦了擦额头的汗,微微一笑:“瓷如人,需经历揉捏、塑形、烈火,方能成器。 这每一道工序都急不得,也省不得。”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张瓷十五岁时已经掌握了拉坯、利坯、画青花等全套制瓷工艺。然而,时代的洪流正席卷这个古老行业,镇上的陶瓷作坊纷纷倒闭,年轻人选择南下打工,传统手艺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摇摇欲坠。
“爸,我想继续做陶瓷。”张瓷在高中毕业那天郑重宣布。
父亲沉默良久,眼中有欣慰,也有担忧:“这条路,以后会越来越难走。”
“我知道。但这是您教我的手艺,也是咱们景德镇的根。”
淬炼
1985年,张瓷如愿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在那里,他系统学习了陶瓷理论和现代工艺,但内心深处,他依然钟情于父亲传授的传统技艺。大学期间,他常常整天泡在实验室和工作室,研究釉料配方,精进绘画技艺。
教授看他如此痴迷,善意提醒:“张瓷,现在机械化生产是趋势,传统手工陶瓷市场越来越小,你要认清现实。”
张瓷点点头,手上却依然打磨着一个胚胎:“我知道趋势,但有些东西,不能丢。”
毕业后,当同学们纷纷进入大型陶瓷厂或转行时,张瓷却回到父亲的老作坊。彼时,作坊已破旧不堪,唯一不变的是那座历经风雨的龙窑。
“你回来了。”父亲没有多言,只是将一把作坊的钥匙放在他手中。
创业初期,张瓷身兼数职——既是设计师、工匠,也是销售、搬运工。他尝试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结合,创作出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陶瓷作品,但市场并不买账。
“太传统了,不够新潮。”有客户直言不讳。
那段时间,张瓷的作品堆满了半个作坊,却鲜有人问津。最艰难时,他连买陶泥的钱都凑不齐,几乎要放弃。一天深夜,他看着父亲多年前做的一件瓷器,突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模仿,而是创新中的坚守。
烈火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艺术收藏市场升温,景德镇陶瓷重新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市场的狂热也带来了浮躁风气。
“张师傅,你能不能多做一些?我这边客户等着要,价格好商量。”经销商催促着。
张瓷摇头:“手工陶瓷快不得,每件作品都有它的时间。”
与张瓷不同,许多陶瓷艺人趁势扩大生产,请学徒代笔,自己只签名,作品价格水涨船高。有朋友劝他:“现在大家都这么干,你别太死板。”
张瓷看着自己满是泥垢的手,坚定地说:“陶瓷是手艺,不是生意。”
他坚持每件作品亲手完成,从揉泥到绘色,七十二道工序一道不减。那些年,他赚得不多,但每一笔钱都踏实。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招收了几名真心热爱陶瓷的年轻人,将父亲传授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师父,为什么你总说陶瓷如人?”一天,年轻的徒弟问。
张瓷将手放在刚拉好的胚体上,感受着它的温度和湿度:“因为它像人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冰点
2013年后,随着政策收紧和市场经济调整,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遭遇寒流。曾经门庭若市的大师工作室纷纷关门,陶瓷价格一落千丈。
“100万的瓷器,现在20万都没人要。”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张瓷的工作室也未能幸免。订单锐减,库存积压,员工工资都成了问题。最艰难时,他不得不借钱度日。
“师父,也许我们也该转型做日用瓷了。”徒弟建议。
张瓷站在窑前,看着跳动的火焰,想起父亲的话——“瓷经烈火,方得如玉”。市场寒冬,不正是对初心的考验吗?
他不仅没有放弃艺术陶瓷创作,反而更加潜心研究传统技法,挖掘景德镇失传已久的釉彩配方。在那段行业冰点期,他创作出了后来被公认是他艺术巅峰的系列作品——“泥火初心”。
新生
转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出现。一天,一位做短视频的年轻人来到张瓷的工作室。
“张老师,我想把你的制瓷过程拍下来,放在网上。”
张瓷起初不解:“这有什么好看的?”
“让更多人了解陶瓷之美,他们才会懂得欣赏和珍惜。”
视频发布后,意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张瓷演示非遗粉彩瓷器制作72道工艺的内容,一条短视频播放量就达数百万。大量年轻观众被传统技艺吸引,工作室的订单开始增加。
“现在景德镇的堂口品牌不足百家,到2023年增长到4000多家堂口。”曾经小众的手工艺术陶瓷,通过短视频、直播获得了产业化发展的新渠道。
张瓷也与时俱进,在徒弟的帮助下尝试直播讲解陶瓷文化。令他惊讶的是,观众中很多是年轻人,他们对传统工艺表现出浓厚兴趣。
“因了解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消费。”张瓷终于看到了传统技艺传承的新路径。
传承
如今,张瓷的工作室已发展成为一家小有规模的陶瓷公司,但他依然每天穿着工装,在辘轳车前工作数小时。
“爸,你为什么还要亲自做?这些可以让徒弟们做啊。”从美术学院毕业回来的儿子不解地问。
张瓷将手中的胚体轻轻取下:“手艺人不动手,还叫什么手艺人?”
儿子若有所思。他这次回来,是想帮助父亲打造品牌,开拓线上市场。在年轻人的运营下,张瓷的陶瓷公司迎来了新发展,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景德镇陶瓷卖到了世界各地。
更让张瓷欣慰的是,儿子在学习现代管理的同时,也认真向他学习传统制瓷技艺。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夜深人静时,张瓷常对儿子这么说。
2025年,张瓷带着他的作品参加了“1819全球陶瓷嘉年华”活动。在意大利陶瓷重镇法恩扎,他的作品与当地陶瓷艺术对话交流。站在异国他乡,他看着自己的瓷器,想起了童年那个清晨父亲握着他的手的感觉。
“手要稳,心要静。”他轻声对自己说。
六十六岁的张瓷站在景德镇的山坡上,望着脚下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远处,千年窑火依然在燃烧;近处,他的儿子和徒弟们正在筹备一批新的瓷器。
“师父,胚准备好了,请您点火。”徒弟前来通报。
张瓷点点头,缓缓走向窑口。点燃窑火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六岁那年的自己,那个在父亲身边懵懂摸泥巴的孩童。
窑火熊熊燃烧,一如初心,永不熄灭。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北京市丰台区大成路非遗产业孵化创业园主理人。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如果您有容易变现的非遗项目,请联系我们: 我们一起联合做品牌赋能与提升,全国宣传推广打通变现路径; 如果您在寻找好变现的非遗项目,请联系我们: 我们提供有市场的非遗项目为您量身定制,扶持您创业就业。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