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2025年工作报告
创新非遗教育赋能职教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2025年工作报告
(2025年10月13日甘肃酒泉)
曹雄威(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理事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敬畏与传承之心,齐聚在承载着千年历史沧桑、孕育了璀璨文化瑰 宝的酒泉,共同召开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2025年工作会议。 在此,我谨代表专委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向精心承办本次会议的酒泉职业技术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 来关心支持非遗教育事业的各界同仁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国家一级社会团体旗下的二级机构,非遗 教育研究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搭建交流平台、深化合作研讨、推动协同发展为己任。过去一年,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道路上,我们始终秉持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直面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坚决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全力推动非遗融入教育 体系,践行“非遗教育知行合一”理念。经过全体成员单位的共同努 力,各项工作亮点频现,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为非遗保护传承与教 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过去一年,各成员单位严格落实中陶会王旭明副会长在2024年工 作会上传达的朱永新会长对非遗专委会提出的工作要求:以习近平文 化思想为指导,将非遗教育研究与学陶践陶师陶研陶紧密结合,与学校教育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彰显新时代非 遗教育研究特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一)非遗教育与陶研工作紧密结合,筑牢文化传承思想根基
2024年,专委会在陶行知先生的故里——安徽歙县成功召开第三 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自换届以来,我们严格依 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章程》及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会员入会流 程,及时收缴会费,有序组织各类活动,逐步构建起紧密协作、高效 运转的工作机制。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2024年40家成员单位 的基础上,2025年新增5家,现有成员单位涵盖6所高校、22所中职 院校及17家非遗企业,会员人数达107人,非遗教育的“朋友圈”持 续扩大,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在学术交流与实践分享方面,专委会积极组织成员单位参与中国 陶行知研究会的各类活动,主动发声、分享经验。2025年7月,在中 陶会于南京举办的“陶行知思想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上, 安徽省行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为题作交流发言,深入阐述陶行知教育理念与职教发展的结合路径;安徽职业技术大学以《传承-融合一创新——安徽职业技术大学践行陶 行知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探索》为主题,分享了高校在践行陶行知精神、 推动非遗教育方面的经验做法。同年8月,在中陶会于云南昆明举办 的第十期行知式校长、第二十二期陶研骨干培训班上,广州市轻工职 业学校带来《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实践探索》典型案例 分享,为非遗与陶研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此外,2025年《生 活教育》2月发表了成员单位程应斌老师《紧扣新时代脉搏,继承、发 展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叶娇娇老师《浅谈行知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启 示》两篇文章,为陶研与非遗教育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各成员单位以校园为“陶园”,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日常办学 与非遗教育实践,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与校园文化品牌。安徽省行知学校以“求真生利创造”为校训,持续打造“红五月 · 职教周”“金十月·行知周”两大品牌活动,深化“我在行知强国有我”办学特色,构建起非遗教育的“行知模式”。2024年10月,安徽省行知学校加入全国四省市七区县“重走行知路”共同体联盟,与重庆市育才职教中心结对共建,深化陶研工作;安徽职业技术大学鼓励教师围绕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展课题研究,其中《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研究》成功获批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4年教育教学专项课题;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职业高级中 学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引,凝练生活教育主题,形成以“融和立世· 精湛立技·温雅立身”为核心内涵的“融精雅”校园文化品牌;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在中陶会指导下,秉持“崇德树人、强技育人、生利成人”办学理念,着力培养现代非遗传承人,获评“中陶会非遗教育实验学校”,并在专委会推荐下积极申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进一步深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二)非遗教育与职教工作紧密结合,构建协同育人实践体系
1. 非遗教育研究多维推进,理论成果持续丰硕
在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大力倡导发展非遗教育的大背景下,专委会各成员单位充分把握政策红利,深化思想认识,主动开展实践 探索,推进覆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非遗教育研究,形成了一 批高质量理论成果。2025年,成员单位共发表非遗教育相关论文20余 篇,为非遗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各单位亮点突出。安徽职业技术大 学的《非遗视域下中国茶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研究》等3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成功立项;安徽省行知学校《徽州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与实践探究》课题顺利结题,其论文《校企合作 培养非遗传承人的研究与实践》在《非遗传承研究》期刊发表;柳州 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大美非遗数字赋能,校园传承培根铸魂》特色 校园文化创建案例,荣获全国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 杭州美术职业学校《杭绣进校园》获评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 践案例;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构建“雁阵团队、混合课堂、多元评 价”非遗特色育人模式》入选全国职业院校非遗优秀案例。
2. 非遗教育资源协作开发,共享机制不断完善
为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凝聚协同合力,专委会牵头成立“非遗 教育课程开发联盟”,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开展资 源建设。据联盟2025年统计,成员单位编撰的非遗专业教材已超过200 部,有效推动了全国非遗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互补,为非遗教育 的标准化、系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材与课程建设方面,各单位结合地域特色与办学优势,打造 了一批优质成果。酒泉职业技术大学出版非遗教材《敦煌壁画技艺》, 编纂《酒泉文旅研学手册》等教材4部,建设非遗教学资源库和《敦煌 壁画与文创》线上非遗课程;玉溪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编制《抚仙 湖铜锅鱼制作工艺》教材,将地方特色非遗技艺纳入教学体系;广州 市轻工职业学校《广彩技法》获评全国职业院校非遗优秀教材;阜阳 科技工程学校《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剪纸》等课程被国家公共文化 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收录推广,实现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开发《杭绣图案设计》《杭绣日用品设计》《杭 绣礼品制作》等系列课程,推动杭绣技艺与现代生活融合;宣城市工 业学校开办宣纸工艺专业,组织编写《宣纸文化简史》《宣纸制作工艺》《宣纸装裱工艺》等校本教材;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发的 《侗族服饰设计与制作》入选国家职教规划教材;千岛湖中等职业学 校组织专业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编写《千岛湖非遗文化读本》及配 套实践指导手册;芜湖中华艺术学校结合当地“花桥采茶灯”非遗项 目,开发《采茶灯艺术与当代创意》校本课程;安徽省行知学校与非 遗大师深度合作,编撰《徽州木雕》《徽州砖雕》《徽州竹雕》《歙 砚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陶园诵读》等6本非遗校本教材,用于徽雕传承人才培养,其《木雕艺术》精品课成功登陆清华大学“学 堂在线”平台,实现优质课程的高端共享。
3. 非遗教育路径特色彰显,育人模式持续创新
各成员单位普遍推行“大师+老师”双导师非遗教学模式,持续推 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教育现代学徒制建设,不断完善非遗教育体系, 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路径。
酒泉职业技术大学搭建了一个敦煌彩塑非遗传习所、四个非遗技 术工坊、三个非遗研究中心的“143”非遗实践平台体系;玉溪职业技 术学院重点加强“全国+省级基地”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珠算非遗普 及;安徽中药科技学校以社团为载体开展非遗育人,开设五禽戏、剪 纸、书法等32个社团,开发中药香囊、丸剂等产品,实现传统工艺与 现代需求的精准对接;阜阳科技工程学校自2025年起开设界首渔鼓、 竹编、剪纸、木刻版画、国画、书法、茶艺等7个非遗社团,其申报 的非遗职业体验中心、职业启蒙教师团队及职业启蒙课程成功入选2024年职业启蒙教育系列项目名单;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与浙江省文 化馆合作,开设杭绣、剪纸、篆刻等非遗课程,探索构建“馆校合作” 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积极推进非遗劳动教育“送教到中小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发广彩、玉雕、木雕、押花、剪纸、乞巧等非遗劳动教育课程,2025年服务中小学生约1400人;海南民族技工学校开设7个民族非遗专业,累计培养非遗人才6000余 名;河南省南阳工业学校组建由汉画传拓、绘画、雕塑、烙画、玉雕等领域专家学者构成的师资团队,开展非遗教学;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完善非遗手工技艺、文物修复与保护等专业群建设,承办西北四省文物保护工匠技能竞赛,举办“古籍保护进校园”活动,组织2356人次中小学研学;千岛湖中等职业学校将“淳安竹编”“睦剧戏曲”“八都麻绣”等多项非遗项目引入课堂,成立非遗学生 社团,常态化开展活动;芜湖中华艺术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 开设铁画、徽雕、通草画3门非遗选修课,覆盖学生600余人次;北京市外事学校深入挖掘中轴线丰厚的文化价值,讲好中轴线故事,不断提升非遗活化利用水平;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成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通过“信息技术+非遗”的有机融合,开展基于虚实“文物医院”的临床式教学模式。2024年5月,举行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传习所揭牌仪式暨“古籍 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金华艺术学校作为浙江中西部地区婺剧人才培养核心传承教学基地,积极推动“婺剧进校园”工程;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打造非遗体验中心,开设扎染、蜡染、盘扣、绢花、泥塑、陶艺体验区、艺术设计、VR太空舱等非遗项目;青海省黄南藏 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专注于世界级非遗项目藏医医疗与藏药、唐卡 绘画及热贡艺术相关技艺的教育传承,推动非遗从民间工坊走进校园课堂,逐步构建起“教学一实践一就业一传承”一体化的非遗教育体系;安徽省行知学校2025年改造提升以徽墨、歙砚和“徽州三雕”为核心传承内容的“非遗长廊”,提升非遗教育实训及研学硬件条件,同时实施“非遗守护者计划”,惠及中小学师生20000余人,其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徽雕艺术)被认定为省首批中职“省级优质专业”, “行知非遗启蒙课”入选省中小学职业启蒙(体验)课程, “非遗技 艺职业体验中心”获批省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
4. 非遗教育成果丰硕喜人,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各成员单位发扬陶行知先生“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 的边疆”的创新精神,在非遗教育、研究与传播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有效提升了非遗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与辐射力。
2025年6月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文化中国行”栏 目报道安徽省行知学校非遗教育实践,充分肯定其在徽州非遗技艺传承与推广方面的成效;2024年度,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非遗盘扣传承人杨梅老师被评为全国“教学育人楷模”;2024年7月,“遇见敦煌”—酒泉职业技术大学留学生敦煌壁画作品展在酒泉美术馆开幕,展出了来自菲律宾等国家留学生的多幅作品;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向法国里昂职业技术学院输出“侗族服饰设计与制作”品牌课程,承接中越国家职业标准共建项目,承接中国一东盟青年营“数字非遗”体验活动,接待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代表团来访;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甘肃省图书馆合作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实践获《人民日报》报道;海南民族技工学校代表全国赴德国参展展示民族职业教育成果,为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开展非遗教育提供了成功范例;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师生非遗工艺美术作品创意大赛中斩获25项奖项,涵盖广彩、玉雕、木雕等多个非遗技艺门类;玉溪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参与第七届全国珠心算比赛、第三十三届海峡两岸珠心算通信比赛,荣获200多个奖项;金华艺术学校先后接待德国、芬兰、南非、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多国访问团,向国际友人展示婺剧、地方传统舞蹈等特色文化。婺剧折子戏《吕布试马》入选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演;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学生陈 怡文的作品入选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在巴基斯坦开展的文化交流 活动,学校刺绣社团还参与中国对非文化培训——博茨瓦纳刺绣教学 活动;安徽滁州学院2025年应湖南卫视邀请,花鼓节目登上蛇年春晚 舞台,大型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展示了该校师 生花鼓表演的风采;安徽滁州技师学院教师、凤画省级非遗传承人陈 海珍的凤画作品《百鸟朝凤》入选2025年联合国妇女协会国际慈善艺 术展,并获颁联合国妇女协会荣誉证书。《陈海珍和她学生的故事》 英文版通过安徽日报海外中心向全世界推广。其《凤画技艺》项目今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技能大赛绝技绝活展演荣获“优秀展演” 证书,并通过央视网全球直播,进一步扩大了凤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三)非遗教育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激活文化传承时代活力
1. 数智非遗引领创新,突破传统传承局限
随着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数智非遗”成为非遗保 护、传承与发展的全新模式。它有效突破了传统非遗传承中“人走技 失”“地域局限”“受众狭窄”的困境,通过数字化留存、智能化传 播、创造性转化,让古老非遗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成为引领文化 创新的重要力量。各成员单位积极探索“数智非遗”实践,取得显著成 效 。
2024年,酒泉职业技术大学推出《中文+敦煌壁画艺术》国际双语 在线课程,获评“全球中文联盟数智化教学金课”,成为“职教出海” 的典型案例;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非 遗饰品3D数据库” “e民族实景三维可视化数字导览系统”等数字非 遗课程实践平台,打造“数字非遗产教融合中心”,孵化“侗+智创”等1535个学生创业项目,并联合区内12所职业院校共建“数字非遗教学资源库”,共享虚拟仿真课程、3D建模案例等自治区服装专业教学资源;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建设文创产品虚拟仿真系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制作过程,提升教学趣味性与有效性,推动传统非遗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安徽省行知学校参加第五届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数字非遗,文创徽州一让非遗来“说话”》项目获得二等奖;皖西经济技术学校西区2025年新增300 m²非遗综合实训中心,集成泥塑拉坯区、剪纸刻制区、数字化设计区及作品展陈区,引入3D扫描仪,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芜湖中华艺术学校依托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徽派技艺传承与创新”,持续推进《剔墨纱灯制作技艺》数字化资源开发,新增微课12节、VR实操演示模块3项,实现线上学习平台校内全覆盖。
2. 产教融合赋能发展,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产教融合作为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紧 密合作、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非遗教育发展开辟了新路 径。通过产教融合,整合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资源,让学生在学 习非遗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实践一线掌握技艺、提升创新能力与就 业竞争力,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各成员单位积极推进产教 融合,为非遗教育注入新动能。
2024年12月27日,玉溪职业技术学院与蒙自源(广东)餐饮集 团有限公司共建“蒙自源产业学院”,课程设置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实施双导师制度,实现就业与创业联动;2025年5月,安徽中药科技 学校成立亳州药膳产业学院,学院构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文化推 广+产业孵化”四位一体发展平台,是全国首个聚焦药膳产教融合的特 色综合型产业学院,为传统中医药与中式烹饪融合发展贡献力量;皖 西经济技术学校西区电商专业学生,运营“霍邱非遗”线上店铺,从产品拍摄、文案撰写到直播推广,全程参与非遗文创的市场化运作; 安徽省行知学校聚焦徽派古建产业,联合当地头部企业成立徽派古建 产业学院,获批全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项,着力打造集“产、学、 研、创” 于一体、互补互利、协同互动的实体性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努力成为中国徽派古建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助力徽派古建新兴产业发展 。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非遗教育工作仍面临 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在未来工作中着力破解:
1.非遗产业化发展亟待提速:当前非遗传承体系面临“老龄化严 重、年轻人断层、传承意愿弱”的三重困境,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瓶 颈;非遗产业“文化价值与市场需求脱节”,商业转化效率低,普遍 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是推动非遗“活态 传承”和“市场拓展”的重要工具,但当下非遗产业的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
2.非遗教育体系化建设亟待加强:尽管多数学校已开展非遗教育, 但多停留在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浅层层面,未能将非遗教育系统融 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教学设计,非遗 教育的育人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3.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融合亟待突破:虽然部分单位已尝试利用 线上平台开展非遗教育,但在 VR、AR 等新技术的应用上仍处于初级 阶段,未能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增强非遗学习的体验感、互动性,科技 赋能非遗教育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三、2026年工作思路
基于2025年工作基础与存在不足,2026年专委会将聚焦以下重点 工作,推动非遗教育高质量发展:
1.推动非遗产业快速发展:各成员单位要加强非遗传承体系、非 遗产品创新、非遗市场渠道、非遗政策保护、非遗技术赋能各方面的 研究,促进五维协同,为实现“活态传承”与“可持续产业化”的双 赢持续发力。
2.开发非遗教育评价体系:组建专家团队,围绕非遗教育的课程 建设、教学实施、师资水平、育人成效等核心维度,构建科学、可操 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非遗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依据,引导非遗教育规 范健康发展。
3.推进“数智非遗”建设项目: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力度,联 合科技企业与成员单位,开发非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数字非遗资源 库等,提升非遗学习的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性,推动非遗教育数字化、 智能化转型,发展非遗新质生产力。
4.举办非遗课程设计大赛:搭建全国性非遗课程交流平台,鼓励 一线教师参与非遗课程开发,评选推广优秀课程案例与教学设计,激 发非遗教育创新活力,提升非遗课程建设质量。
回顾2025 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在推动非遗传承教 育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非遗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基 因的延续、文化自信的培育。让非遗在教育中焕发新生,是时代赋予 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郑重承诺。未 来,专委会将继续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为指引,秉持创新精神,勇 于实践探索,团结带领全体成员单位,为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北京市丰台区大成路非遗产业孵化创业园主理人。
——END——
联系我们 严选非遗: 以国家标准、行业诚信、职业操守共筑非遗守护体系! 如果您有容易变现的非遗项目,请联系我们: 我们一起联合做品牌赋能与提升,全国宣传推广打通变现路径; 如果您在寻找好变现的非遗项目,请联系我们: 我们提供有市场的非遗项目为您量身定制,扶持您创业就业。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